楊偉
摘要:在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的今天,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恰當的應用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數學課堂教學水平,還可以提高中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本文就信息技術教學對中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幫助中學生深入理解數學問題、探索數學知識方面所產生的實際意義做一簡要闡述。
關鍵詞:信息技術 初中數學 實際應用 課堂教學
伴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信息技術被廣泛地運用到了初中各學科的教學活動之中,初中數學亦不例外,這就要求我們數學教師需要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將信息技術巧妙地應用到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中。筆者注意到信息技術的科學運用在很大程度上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也使得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與技能獲得了更好地提升。以下,僅結合筆者自身實際教學經驗,淺述信息技術之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所產生的積極意義與正面影響進行簡要說明。
一、信息化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傳統(tǒng)教育背景下,初中數學的教學模式主要采用的是以教師課堂教授基本知識點為主,生硬說教,板書既抽象、又繁冗,教學偏重強調邏輯思維訓練,缺少具體的圖形支持,學生們理解記憶起來相對困難,課后“死記硬背”,通過大量的試題來消化、鞏固課堂知識的方式進行,教學模式枯燥乏味,影響中學生們對初中數學的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的引入,徹底顛覆了這一傳統(tǒng)教學模式,信息技術的科學應用打破了以往數學教學中傳遞信息的單調局面,能夠把某些數學問題通過靜態(tài)或者動態(tài)的圖形進行處理,,能夠快速、清晰的對數學公式進行推理和演算,符合初中數學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可以使初中數學的導入手段更加豐富,還可以幫助學生培養(yǎng)空間想象能力,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極大的激發(fā)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主動參與、主動發(fā)現(xiàn)。
例如,在學習初中幾何部分“圖形的平移”時,平面圖形的平移學生們想象起來并不難,但是立體圖形(圓柱體、正方體、圓錐等)的平移,學生們想象起來就比較困難,這時教師就可以借助計算機,給計算機輸入平移方向和平移距離(一個向量即可)的“命令”,再選中需要平移的圖形即可,這樣簡單的操作,可以化無形為有形,簡單、明了,讓學生們觀察起來更直觀、生動,減輕了教師利用板書生硬講述和學生憑空想象的負擔,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的聯(lián)合應用,使學生和教師可以把更多地精力運用到更深入的數學科目學習和探索當中。
二、信息化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的理解數學問題
教育學家夸美紐斯曾提出“教學一定要尋求一種有效的方式,使教師可以教的更少,學生學到的更多”,現(xiàn)代信息技術應用于初中數學教學能夠很好的印證這一觀點。在實際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可以更生動地展示數學的理論實踐過程,從時間和空間上打破教師板書教學的局限性,通過多媒體、全方位、多層次、廣角度的展示數學知識,改變了以往以教師主導教學,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信息技術可以有效整合教學資源,互動性增強,使初中數學教學內容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幫助中學生在現(xiàn)有數學知識積累的基礎上,進行數學知識的歸納和總結。
比如,教師在課堂講授“圓柱和圓錐面積”時,可以利用計算機Flash動畫軟件將圓柱和圓錐的側面“展開”,可以在圖形展開的過程中增加一些趣味元素,提高圖形展開的動態(tài)效果,加深學生們能夠印象,然后引導學生們對圖形進行分析,推導出圓柱和圓錐的“面積”和“周長”公式。教師還可以用不同的顏色在圖形上標注重點線段,增加學生的空間思維感,進而在信息技術的情景教學中引導學生們更深入的理解數學知識。
信息技術圖文并茂的表現(xiàn)模式,可以把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充分的調動起來,可以大大增加學生的學習欲望、探索興趣。例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多媒體進行動態(tài)演示:制作兩個體重相同的孩子玩“蹺蹺板”游戲,然后將其中一個孩子換成大人,這時蹺蹺板發(fā)生了明顯的傾斜,游戲無法繼續(xù),繼而提問學生這其中的原因。這種情景設計培養(yǎng)了學生們的觀察、分析能力,可以讓學生們小組討論、合作交流,進而延伸出本節(jié)數學課“等式”和“不等式”教學,讓學生們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義,還有如何在數軸上正確表示“不等式的解集”。不過對于這種多媒體表現(xiàn)形式比較生動的數學課件,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注意避免教學形式過于娛樂化,而忽視數學課的教學內容,要注意合理選擇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科目的應用,明確中學生數學的實際學習情況,引導學生樹立端正的學習目標,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升數學成績。
三、信息化教學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入探索
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思維學科,數學中的概念高度抽象、專業(yè)術語科學簡潔、整體邏輯思維言嚴密,而信息技術可以將事物化抽象為直觀,化靜止為運動,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與數學科目的整合,能夠充分發(fā)揮電子計算機的“人機交互”特點,從初中數學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甚至是作業(yè)練習方面為學生提供交互式學習模式,來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有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入研究,提高積極探索發(fā)現(xiàn)的精神。
例如,學生們在學習“三角形的三條角平分線延長相交于一點”時,傳統(tǒng)授課方式是讓學生們自己做圖,觀察并得出相應的結論,但學生們在手動做圖時,會出現(xiàn)一定的誤差,導致三條線并沒有相交于一點,而且三條線相交于一點時,同學們還會有疑問“這是不是個別現(xiàn)象?”而通過利用電子信息技術,這一問題就變得簡單了,教師請同學在“幾何畫板”智能教學平臺中任意畫出一個三角形,用系統(tǒng)中的“命令”畫出相應的三條線,就可以很直觀的觀察到三條線相交于一點的事實,而且不論三角形的大小如何改變,這一事實都是不會改變的。課后作業(yè)也可以在計算機中分等級、設置不同的層次進行預留,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當堂課的學習情況,進入相應的等級進行鞏固練習,在獲得基礎成績之后,可以進入更高層次進行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探索精神,真正體現(xiàn)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信息技術的豐富資源,能為初中數學科目的教學提供包括聲音、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課堂展示所需要的材料,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幫助學生們親自動手實踐、自主探究,進而激發(fā)中學生對數學規(guī)律探索的信心。信息技術還能為學生多角度、多方面的理解數學思想創(chuàng)造機會,幫助中學生探索復雜問題,激活思維、增強想象,開拓中學生探索數學知識的視野,但是我們不提倡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代替中學生的自主直觀想象,取代學生對于數學規(guī)律的探索,在信息技術改變中學生學習數學方式、方法的同時,教師要引導中學生正確使用電子信息技術,要培養(yǎng)中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精神,在獲得知識技能的基礎上,提高中學生的整體數學素質和信息技術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張文杰.淺談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的整合【J】.教育教學論壇,2013,(6):225-226.
【2】戴維.H.喬納森.學習環(huán)境的理論基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顧小清.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在線學習共同提的作用【J】.開放教育研究,200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