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
摘要:在全面推行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個性化閱讀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日益受到了廣大語文教師的青睞和積極推崇。個性化閱讀不同于以往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它更加強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并力圖通過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有效互動,達到良好的閱讀教學效果。下面,本文就對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的實施策略作以分析探討,旨在進一步深化語文教學改革,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實施策略
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單一僵化,即教師只是一味地向學生講解和分析文本內容及相關語言點,這便在極大程度上挫傷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而且也不利于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深層次理解。鑒于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及時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并立足學生的學習特點與教學的實際需要,將個性化閱讀因時因地地引入課堂教學之中,以便在最大限度上保障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實現閱讀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一、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形成期待視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南宋朱熹也在詩中寫道:“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笨梢?,要想學好一門學問,興趣培養是關鍵,閱讀亦是如此。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初,教師應立足學生的學習特點與文本的具體內容來巧設情境,營造氛圍,將學生迅速代入到文本所描繪的具體場景之中,以使學生自發地對閱讀內容形成期待視野,從而為接下來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坐井觀天》這篇課文之初,我讓學生用左手將紙筒放在左眼處,并用右手捂住右眼。在這一過程中,要直視前方,頭不能移動。這時,我向學生問道:“同學們,通過紙筒,你看到的黑板是什么樣的?”待學生回答完畢,我繼續問道:“拿下紙筒,你看到的黑板是什么樣的?和之前看的有什么不同?”學生紛紛表示這一次要比之前看的視野開闊了許多。于是,我順勢引出了新課內容:“通過紙筒我們發現,視角不同,看到的范圍也不同。有一只小青蛙,坐在了一口井中仰望天空,它眼中的藍天又會變成什么樣的呢?”如此,通過在導入環節貼合文本內容巧設情境,既激活了課堂教學活力,又使學生自發地形成了期待視野,這便為接下來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二、設置問題,解讀文本,體悟思想感情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于小學生這一教學群體而言,問題則是驅使他們展開一切學習與探索活動的源泉和動力。而學生閱讀感悟的升華,也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斷地設置問題,對閱讀文本進行不斷地發問,以使學生在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成學習任務,并對文本內容及其背后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進行深刻體悟。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解讀文本,既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方法,同時也有效地增加了個性化閱讀的途徑。
在教學《金色的魚鉤》這篇課文的過程中,我結合文本內容設置了如下問題,以供學生交流探討:1.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2.品讀老班長命令我們喝魚湯這一天的描寫,作者主要是通過什么描寫來表現老班長舍己為人的精神的?從老班長的表情變化中,你體會到了什么?3.找出文中最令你感動的地方,說一說你所認為的金色光芒之所在。4.放著光芒的僅僅是這個魚鉤嗎?魚鉤上閃爍著老班長什么品質?如此,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度解讀,不僅充分保障了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而且還使學生體會到了老班長忠于革命、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角色扮演,強化體驗,提高共情能力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通常是教師處于主體地位,而學生則始終扮演著“聽者”與“接受者”的角色,這便與新課改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學習方式背道而馳,進而不利于實現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也不利于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與感悟的升華。鑒于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將課堂的主動權還于學生,并積極借助角色扮演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自主建構,以便在最大限度上尊重學生獨特閱讀體驗的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共情能力,引發學生與文本內容和作者情感上的共鳴。
待閱讀完《不會叫的狗》這篇課文之后,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自主分配角色,并在不改變文章原意的基礎上展開合理想象,運用語言表達與肢體動作相結合的形式來對文本內容進行演繹重現。在這期間,我會在行間巡視,并對扮演每個角色的學生分別予以一定的指導和點撥,以使其能夠更為準確地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各小組的表現也都可圈可點。這樣一來,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促進了生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而且還提高了學生的共情能力,使學生在深層體驗中獲得了人生的啟迪和教育。
四、優化評價,適時引導,完善思維過程
在實施個性化閱讀教學時,教師還需對學生的學習成果與閱讀效果做出具體的教學評價,這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通過不斷地優化改進教學評價,不僅可以借此機會增進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實現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而且還能夠完善學生的思維過程,使學生找到正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具體途徑。
在教學《落花生》這篇課文的最后,我向學生問道:“‘體面’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講體面’?什么是‘有用的人’?‘有用的人’和花生有什么聯系?”在學生積極闡述對以上問題想法的過程中,我會仔細傾聽學生的回答,若學生的回答同正確答案相比還不夠準確,我則會聯系文本內容和現實生活來幫助學生做透徹分析,令學生的思考不斷深入,以使其找到準確答案;若學生的回答同正確答案相比還相去甚遠,我則會根據學生的閱讀能力做適當的引導,將其帶入正確的思考方向,幫助學生一步步完善問題的答案,使其找到正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具體途徑。
總而言之,個性化閱讀既與新課改的理念相符,又能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思維與創新能力的發展,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重視對個性化閱讀教學實施策略的探究,以此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與能力,促使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能夠在最大幅度上得到提升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天蘭.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7(29):97.
[2]單美珠.探討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指導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6(26):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