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恒君
摘要:通過情境性的教學,在教學活動中都伴隨不同的情感因素,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完善教學目標,改進教學各個環節,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形成情知平衡、和諧、互促、并茂的教學格局,優化教學效果,讓學生在心靈的碰撞中理解人生,感悟人生真諦,體驗各種感情,感受生命的存在、跳動、自強、不息、美好、偉大、幸福。幫助學生了解人生價值、目的、意義,進而珍惜生命和人生尊重自己、他人、環境、自然、社會,努力做對社會有用、有意義的人
關鍵詞:體育教學、關注學生、日常生活
一、關注學生日常生活生存技能的發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我國教育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內容。只有強健的體魄,才能使受教育者承擔起未來工作和生活的重擔,才能適應復雜、充滿競爭與挑戰的社會環境。因此,關注學生日常生活生存技能的發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們體育教學應當關注的新目標。長期以來,我國學校體育改革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依然還存在很多問題:體育教學內容脫離實際,學生在體育課上所學的東西畢業后用不上,而生活中需要的東西在課堂上又學不到,學生一旦離開學校就離開了體育;教學形式過分強調教學過程的規范化,而忽視學生體育興趣和習慣的養成,造成教、學雙方興趣日益低落,甚至連一些熱愛體育活動的學生都不愿意上體育課;課程評價體系不完善,沒有從本上改變以考試、“達標”作為評價學生體育成績的標準的做法。因而產生了學生喜歡體育而不喜歡上體育課的現象,學生的健康問題也并未處于特別突出和重要的地位。因此,體育如何為學生適應未來多變的社會做出貢獻?在體育一直是以增進康,增強體質為主要目標的認識中,是否應該賦予新的內涵?這是值得我們思考與研究的問題。
二、體育課堂進行日常生活生存技能教育教學的必要性分析
1、提出日常生活生存技能教育這一具有現實意義的目標定位,充分理解和體現體育的本質功能,使教學內容選擇更具有針對性,準確地去完成學校教育“三育”中體育的任務。
2、日常生活生存技能教育的提出,體育教育將更具有生活化,學生對鍛煉身體的目標逐步變得更明確。
3、日常生活生存技能教育將補充現今體育課程改革的不足,使體育課程更切合實際,真正成為生活化、有利學習化的教育,并為體育理論的發展輸入新的血液。
三、日常生活生存教育是人生最基本的教育。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不斷加速,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在這種社會背景、時代變革的逼迫下教會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增強生存能力已經迫在眉睫。利用現代化的網絡設備,讓百度在夜空中自由地搜索,我見到了這樣一組數據: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中國每年約有一點六萬名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約四十名孩子。觸目驚心的數字告訴我們,中小學生正處在人生的成長階段,在面對突發事故、災難時更容易受到傷害。在目前中國基礎教育在生存教育領域尚處在缺失的狀態下,我們的孩子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如何在火災中逃生?如何從容面對險?這已經成為一個即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學校體育功能的角度對在小學體育教學如何實施生存教育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1、在體育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生存意識生存教育
在體育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生存意識生存教育,旨在通過對學生進行生存意識、生存環境、生存能力教育,培養學生從小適應今后社會發展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是素質教育在小學階段的具體化。體育教師應該努力在體育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生存意識。例如,在?“走跑交替”教學中,體育教師可以為這個教學環節設計一個情境—“過馬路”。引導學生主動思索,過馬路時應注意什么?再讓學生自主思考發言后,教師可以適時灌輸“一慢、二看、三通過”的交通規則,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安全意識,提高學生的上課積極性,促進社會化發展。又例如,在跑步練習中,體育教師可以制作紅綠燈的卡片,自己充當交警,指導學生在十字路口時要注意交通安全,要牢記“紅燈停,綠燈行”的交通規則。教師可以讓體育委員帶頭領跑,自己站在“十字路口”,間斷性地更換紅綠燈,以此來訓練學生“紅燈停,綠燈行”的交通生存意識。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可以很好地訓練學生對紅綠燈的反映,幫助學生樹立生存意識,也給枯燥單調的跑步練習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可謂一舉兩得。
2、在體育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生存技能
在我國,到目前為止,有效的生存訓練機制尚未建立,學生對生存訓練內容的掌握更是微乎其微,由此導致的校園群死群傷的事件屢見不鮮。在人多擁擠的地方,鞋子被踩掉了或隨身物品掉落了,彎腰去撿;火災發生后,慌亂逃生導致互相踐踏;面對意外傷害者,絕大多數的人只能求助于專業救護機構,結果白白喪失搶救的時機……因此,體育教師將生存技能的培訓融入我們的體育教學,不僅可以彌補國內生存教育的空白,更是對新時期素質教育中體育教學的全新詮釋。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生存技能,如:在體育課堂上向學生講授運動損傷、運動休克、暈厥、中暑等情況的處理和護理方法。使學生意識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學會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能以良好的心態主動與他人、與社會溝通和交往。同時,也使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得到提高,應急狀況下能自我保護,逆境下能自我心理調節。
3、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體育教學為學生提供了自主運動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并在無拘無束的自主環境中磨煉個性。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多讓學生參加體育活動,讓他們吃點苦,受點累,受點難,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可以提高他們對突發事件的承受能力也使意外傷害事故的發生率大大降低。例如:體育教師在進行耐力跑教學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在做好準備活動的基礎上進行耐力可跑比賽。這個項目不僅可以提高耐力跑成績,發展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質,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和發展堅忍不拔、吃苦耐勞和自強自制的個性心理品質,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競爭能力,為適應以后日益競爭的社會環境打下了扎實的身體基礎和良好的意志品質,實現了學校體育進行生存教育的必要性。而參加團體項目(如:足球、籃球等)運動有助于形成和發展學生機智勇敢、團結協作、勇于拼搏和永不服輸的個性心理品質,從而使學生在性格、氣質、能力上都發生了積極的變化。體育教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僅是運動的教育,而是把運動作為一種載體,其教導生活的承載力、其對生存教育的意義將是其他任何教育所無法比擬的。
總之教師要通過情境性的教學,在教學活動中都伴隨不同的情感因素,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完善教學目標,改進教學各個環節,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形成情知平衡、和諧、互促、并茂的教學格局,優化教學效果,讓學生在心靈的碰撞中理解人生,感悟人生真諦,體驗各種感情,感受生命的存在、跳動、自強、不息、美好、偉大、幸福。幫助學生了解人生價值、目的、意義,進而珍惜生命和人生,尊重自己、他人、環境、自然、社會,努力做對社會有用、有意義的人。
參考文獻:
【1】汪瑞萍. 體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之我見[J]. 安徽教育, 2007(10):47-47.
【2】魯寰. 體育教學中實施生存教育的初步探索[J]. 軟件:電子版, 2015(1):198-198.
【3】崔小紅. 體育教學中實施成功教育的策略[J]. 考試周刊, 2008(17):17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