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芳
摘要:合作學習法是指在語文學習中讓學生幾個人為一組,對所設定的具體內容進行討論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讓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在課堂開展自主、開放式的學習,有利于強化學生對語文知識內容的學習和理解,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多項能力,如合作交流能力、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等等,語文教師要重視起對合作學習模式的研究,積極的借助該教學模式的優勢,全面的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本文將就合作學習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究。
關鍵詞:合作學習法;小學語文;應用;探究
目前,合作學習法已經被較為廣泛地應用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之中,也有效地改進了傳統模式下的語文課堂教學,進一步地激發了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活力,但是在應用該教學模式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還存在小組的劃分不夠恰當、任務的布置不夠合理、學生的能動性不夠高等問題,需要語文教師對這些問題進行有效解決,以充分地發揮合作學習法的優勢,進一步地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水準。
一、明確小組劃分
課堂的合作學習是以一個個團結互助的小組為基本單位來開展和實施的,小組設置得是否合理和科學,對于學生在語文課堂的合作學習自然會產生較為直接的影響,需要語文教師帶領學生積極地對小組進行有效的劃分。而在劃分中語文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其一,分組的原則。要求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如將不同的語文知識儲備、不同的學習水平以及不同的個性特點、不同的交際能力學生進行有機組合,讓學生互補性地開展合作學習。其二,組員數量。一般來說組員的數量要根據班級學生的總數來確定,每個小組的組員以4-6人為宜,盡量不要超過8個人,人數過多則對課堂秩序的維護、學生各自的發揮會產生影響。例如,筆者的班級中有30個人,筆者根據需要將他們分成了5個小組,每個小組6人。其三,成員的分工。小組的任務劃分一般包括發言人、記錄員、板書員、資料員等,每個人負責對應的任務,同時,每隔一段時間要對成員的角色和任務進行互換,以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在合作學習中得到鍛煉。除了以上幾點外,教師還要根據實際的需要對小組進行動態化的調整,以保證小組的劃分始終是合理的與科學的。
二、合理布置任務
我們這里所說的是具體的探究任務,語文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來合理地為小組的合作學習進行任務分配,讓學生以這些有針對性的任務為依托,不斷地對語文知識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和討論。而在具體的任務設置中,要遵循以下原則。其一,任務要契合基本的教學內容。所設計的探究學習任務要和相應章節語文教學內容相符合,盡可能地一個探究任務或者問題涵蓋若干個知識點,也只有契合與概括主要教學內容的探究任務才是有價值和有意義的,這也是我們開展合作學習的初衷。其二,任務要具有指引性。所設計的合作學習任務應當可以為學生的課堂學習明確思路和指引方向,讓學生始終圍繞著正確的方向開展討論學習,進而有效地發散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不斷地開闊學生的學習思路。其三,任務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所設置的問題盡可能是開放式的,如問題的答案不唯一或者不固定,解決問題的方式多種多樣,這樣可以充分地讓學生去自主發揮,進而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學習《北京的春節》內容時,任務可以設置為:①通過閱讀文章,探索老北京的風俗習慣;②討論文章的寫作順序及詳略得當的敘述特點;③說一下你眼中的春節等等,讓學生圍繞著這些高質量的問題開展探究學習。
三、有效帶動參與
合作學習法最大的優勢和特點就是讓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讓學生自主地開展討論學習,因此,語文教師要在合作學習中積極地讓學生參與進來,讓他們以主人翁的姿態進行高效的學習。例如,在討論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文章內容時,語文教師要進行課堂巡視,當發現哪個小組成員表現不積極的,教師就要及時地進行詢問,幫助學生分析存在的問題,積極都地引導學生大膽地參與進來,踴躍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讓學生真正地釋放自我,全身心的投入到對這些問題的研究之中。同時,教師還要積極地給予學生解疑答惑,如學生對虛實結合的表達方法理解得不夠到位,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幫助學生解疑答惑,深入淺出地對這個問題進行解決,有效地破解學生討論學習中的瓶頸環節。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地提高對合作學習法的重視程度,不斷地研究、探索和分析合作學習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應用的方法和策略,并在具體的應用實踐過程中有效地明確小組的劃分,為學生布置具有針對性和指引性的探究學習任務,積極地喚醒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活力,不斷地發揮和挖掘該教學模式的應用效能,進一步地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為小學生各項能力和素養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露艷.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7):142.
[2]李文濤.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9(16):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