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道順
摘要:教學設計中任務驅動是指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任務驅動是信息技術課堂常用的教學方式之一,學生通過任務探究能很好的完成課程的學習,如何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務的設置呢?我認為我們應該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校所屬地域的軟硬件基礎,只有結合這些方面才能設置出更好的教學任務,學生對計算機掌握程度的不同,是制約學生學習的具體因素,我們如何才能更好的幫助學生完成學習呢?對于任務設置,我覺得教學教研必須遵循校本化,根據學校實際出發。
關鍵詞:教學設計;任務驅動;信息技術教學
一、任務安排,結合學校學生實際
教師在完成教學時,如何才能更加有效的實現學生的學習行為轉變呢?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對教學設計環節中的任務設計時要注意學生的個體特點、對于知識掌握接受能力的不同。學生是知識建構過程的主體,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動“任務”,我校學生的基礎相對薄弱,對于具體操作,很多學生不能很好完成,我們應該怎么做呢?特別是在初中階段,很多學生都不能很好使用鼠標,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設置一些游戲,比如“掃雷”讓學生們先學會鼠標的運用,又或者登陸一些小游戲的網站,讓學生們在游戲中掌握鼠標的應用。對于高中生,同樣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例如在《策劃表達方式》一節中,對于電子表格的運用,我們在教學中可以結合學生的考試成績分析,在學會對表格具體操作的同時,認識到自己在學科學習方面的不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方式,有些同學能進一步通過函數公式分析平均分,最高、最低分等,有個別同學只能完成基本的排序等基礎功能,所以我們在安排任務的時候要做到統籌兼顧,這樣才能讓學生更深入學習。
二、任務實施,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
對于學生學習的認知過程,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做到循序漸進,在教學設計環節對于任務的安排,我們要把大的任務分解成小任務,對于有難度的任務要從細到煩,要注意學生的特點與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充分考慮學生的現有文化知識、認知能力和興趣等。在設計的過程中,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來設計具體環節,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來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也就是說要“任務”要有層次感。在一定的基礎上深入,還必須給學生提供相應的學案,例如在“搜索引擎”的學習中,我們先讓學生能提煉關鍵字,在能提煉關鍵字的基礎上深入學習多關鍵字的組合,這樣學生學習才有成就感,學生才有學習的動力,對于具體任務分層,我們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到我們的學習中,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我們可以安排更深的內容讓他們完成,基礎一般的學生我們可以降低難度,給學生提供相應的學案,或者把難度直接降低,所以在任務安排具體實施環節,我們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和動手能力來組織我們的教學,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去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
三、任務評價,多元化方式檢測學習成果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一個孩子如果從未品嘗過學習勞動的歡樂,從未體驗過克服困難的驕傲──這是他的不幸。”每個學生的潛能都存在質與量上的差異,而且在潛力發揮的程度上不一樣。如果多個方面去評價一個學生,多給學生展現自己的機會,多鼓勵學生,這個學生可能在某一個方面展現出自我價值,就會努力著他成功的方向走遠一點。
對于教學設計中任務的是否完成是我們這一節課教學效果最直接的反應,教師在評價環節的設計上應遵循尊重學生個體發展,尊重學生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讓學生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讓學生通過自評,互評中得到學習,特別是作品的制作環節,每個學生面的思維,所看到的世界可能是不同的,他們可以通過不同的方面去表達自己的情感,教師需要從多個方面去肯定學生的發展,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的進步。在其他評價環節教師也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例如利用“問卷星”的形式,讓學生通過回答問題,教師通過對數據分析,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和不足之處。這樣能更好的為學生發現問題,幫助解決學生遇到的不同。
信息技術的教學中,在教學設計環節對于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不同的效果,在“任務驅動法”的運用讓學生在不同的任務下循序漸進的,從簡單到復雜去完成具體任務,在不同層次的任務中完成對知識的掌握,任務式學習方式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我們如何才能更好的對任務進行具體的安排呢?如何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完成學習呢,我們要做的就是根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結合學生身邊的例子和所屬的學校地區的實際案例,這樣學生學習才能更有動力,學習效果效果會更好。
參考文獻:
[1]陳向東,張際平-信息技術課任務驅動教學中任務模板的設計 2004
[2]姜振安.“任務驅動”教學法與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