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摘要:隨著教育事業的創新和改革,在小學學科中美術教學的重要程度愈加凸顯,并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而且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下,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已經不適合于新形勢下的美術教學。基于此,本文在此提出了多媒體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的有效運用策略,力求進一步促進當前小學美術教學收到理想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美術;多媒體;教學策略
小學階段的學生,可以說是一個有著較強特殊性的群體。因為在這個階段,學生對世界的感知尚處于啟蒙階段,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審美觀念也沒有形成。針對于此時學生的身心,在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就成為了必須。通過多媒體的使用,能夠將美術教材中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化,讓學生積極的投入到比較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中來。這樣不但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的美術教學效果,還可以對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進行很好的培養。
一、運用多媒體豐富課件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在小學美術的課堂中,運用多媒體準備課件,已經被許多教師在教學中使用。但同樣是使用多媒體,在具體的教學效果上卻是有著很大的不同。要知道雖然對于課件的準備要求并不高,但是課件內容豐富實用與否,決定著教學質量的高低。
如《色彩的冷暖關系》這一章的教學,教師在準備教學課件時,首先需要自己去網上查閱相關聯的資料,像是冷暖意識、明度、純度等。教師要給學生一滴水,首先自己應該先有一桶水,在教師對于整體的教學,有深入透徹的了解之后,才能有效的引導學生,對學習的知識進行透徹的理解。要知道雖然美術教師對這些知識都有所了解,給小學生傳授相關的知識應該是綽綽有余,但是有些知識的細節也需要教師了解透徹。在導入的環節完成后,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再進行具體的內容引導。如播放不同時間段校園樹木和建筑的顏色變化,通過對比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物體明度的變化。然后再讓學生通過大風呼嘯的視頻,產生一種冷的感覺;通過看烈火燃燒的視頻,產生一種溫暖的感覺。通過多媒體的運用,來不斷地豐富教學的內容,從而促進學生對于美術的有效學習。
二、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良好課堂氛圍
對于小學美術教學來說,除了要在課堂的開始,便要引起學生對美術的探索欲之外,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注重通過多媒體,來為學生營造豐富教學情境,使學生在輕松有趣的課堂氛圍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如《腳印的聯想》這一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有趣的動畫情境,利用多媒體制作一個冬天下雪的場景:雪地中是一群小動物,動物在雪地里走過,留下了很多腳印。通過動畫的帶入,來給學生設置相應的提問,讓學生思考這些小動物的腳印,有什么樣的形狀特征?根據學生的回答,再來進行進一步的提問,問問同學還見過哪些動物腳?。科渌麆游锏哪_印又有什么不同的形狀?最后讓學生在講述的眾多腳印中,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形狀,并將這個腳印畫成一幅精美的畫。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為學生展現了美術教學的獨特魅力,還能在課堂中給學生自由的空間和發言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美術的教學中,通過多媒體將紙質的教學素材制作成帶有圖片、聲音的動畫,在欣賞課上向同學們展示,不僅能使學生學起來更加生動直觀,還能使學生在多次多彩的作品中,提升自身的美術修養,這對學生的美術學習可以說是至關重要。
三、運用多媒體開展作品欣賞,拓寬學生藝術視野
在小學美術中,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通過對美術的學習,讓學生能更好的感知事物的美,加深對美的理解,從而提升其審美水平。而對于這一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的使用,通過讓學生多多欣賞優秀美術作品,來有效提高學生對美的認識。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在讓學生進行美術欣賞時,通常是以口述為主,使得美術欣賞的效率普遍不高,對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潛力的激發,也起不到應有的作用。針對于這種情況,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教師要學會積極創新自身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好多媒體的優勢。如在欣賞《故宮》時,不可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實地的游覽故宮,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欣賞到故宮的美景,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來播放故宮的圖片和視頻,使學生仿佛置身以故宮之中,去體會古代皇宮的龐大和壯觀。又如對國內外建筑的欣賞,當學生不能實地考察時,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通過現如今的三維導圖,將建筑的實體在多媒體上進行投影,讓學生能直觀的欣賞到獨特的建筑設計。
總而言之,在各種科學技術不斷涌現的現如今,促進傳統小學美術教學方式,向新媒體教學方式的轉型,是當代教育改革中重要的一環。通過多媒體的使用,不僅能對小學美術教學設計進行優化,大大提升美術教學的質量,同時還能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不斷培養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給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牢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慧.淺談多媒體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新通信,2019,21(11):184.
[2]王澤群.如何做好小學美術多媒體教學的融合[J].中國新通信,2019,21(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