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思明
摘 要:語文是小學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門學科,教師要通過更加有效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語文知識,為學生未來的學習道路打下扎實基礎。當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情景教學法的應用非常重視,因此為了提升小學語文的教學效果,令學生得到更好的培養,本文對情景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展開了分析。
關鍵詞:情景教學法;小學語文;應用
前言:小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打好基礎并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這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涯將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情景教學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手段,能夠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讓學生更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可有效提升小學語文的課堂教育效果,因此非常有必要對其應用進行分析。
一、情景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價值
首先,情景教學法激發了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興趣,并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語文知識。情景教學法對創設情節特別重視,而且創設情景的過程中還會融入很多的音樂元素,例如優美的旋律歌詞等都可以在情景教學法中有所體現,令語文知識體現出了非常明顯的藝術氣息。學生在這種情景下進行學習,對語文知識的興趣感得到明顯提升,在學習興趣提升以后就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教學上,進而將對語文知識產生更好的理解。其次,情景教學法令學生的課堂體驗感得到了提升,有的情景在創設過程中會融入游戲元素,通過這樣的情景可以讓學生更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而學生的課堂體驗感也因此得到了提升。同時通過游戲情節還可以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并且教師可以在應用這種情景在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從而令學生逐步掌握語文知識。最后,情景教學法可以令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增強,比如在教授古詩詞的過程中應用情景教學法,可以將學生引入到古詩詞的情景當中,讓學生更深入的感受古詩詞中蘊含的情感,從而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1]。并且這種方式還可以令學生對古詩詞產生更深刻的印象,進而在古詩詞重情感的熏陶下,令個人情感得到良好培養。
二、情景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一)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情景教學法需做好情景的創設,在創設情景過程中,應嚴格遵守有效性的原則,確保情景真正對學生的學習具有促進作用,同時也要和小學語文課堂緊密聯系在一起。另外為了對學生的感官進行更直接的刺激,令學生在情景中得到更好的體驗,并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創設情景的過程中可以應用多媒體技術。例如當教師講解《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下面幾個步驟創設情景。
首先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現桂林的山水風貌,比如利用圖片、視頻等,讓學生對桂林山水產生直觀印象,并且在對學生展現桂林的山水風貌時還可以配合笛、蕭等樂器演奏的優美音樂,讓學生更好的進入到情景中。
其次教師在學生展現桂林的山水風貌以后,應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朗讀,這樣可將情景和課堂教學良好的結合在一起,并且讓學生對《桂林山水》這篇文章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但這里就是要注意點,那就是利用多媒體情景的過程中要注意多媒體的使用時間,通常將時間控制在5分鐘左右即可,以免學生的注意力過度集中在多媒體內容上。
最后教師在應用多媒體創設情景以后,可根據學生的反映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效果進行評價,找到應用過程中的不足,并積極改進不足之處,從而提升情景的效果。
(二)創建積極的課堂氛圍
小學語文教師可利用角色扮演情景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形成積極的課堂氛圍。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占有絕對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性難以得到體現,并且課堂模式顯得特別枯燥,極易導致學生時期對學習的興趣[2]。教師可通過角色扮演情景的應用,讓學生更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這樣學生的主體性就得到了充分體現,而且學生在積極的課堂氛圍中也可以更輕松、愉悅的學習知識,這對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育效果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三)將學生和情景聯系到一起
聯系學生和情景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情景中有更深刻的感受,并且在獲得知識的同時與自身情感也得到良好培養。因此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深度挖掘,找出其中能夠和情感產生共鳴的內容,并以此創設教學教學情景。例如當講解《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時,為了將學生的情感和情景聯系在一起,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將《狼牙山五壯士》這部電影中和課文有聯系的片段播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視頻內容去感受五位戰士在犧牲之前的表現,以及當他們喊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時的激昂情感,這樣學生就能對文章所要傳遞的愛國主義情懷產生非常深刻的感受,實現在收獲語文知識的同時也令愛國精神得到增強。
結束語
綜上所述,情景教學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手段,可有效提升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語文知識,并且可以讓學生的內心情感也得到提升,因此教師應對這種教學方法進行合理應用,令學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巫愛華.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新課程(上),2017,06(4):152-152.
[2]李翠梅.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28(06):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