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賽珍
【摘 ? ?要】小學生是我們發展的未來,小學階段的教育是一個基礎性的工程,受到社會各界廣泛的重視。在當前的教育當中,更加注重學生的能力教學,使學生具備自我學習的良好的素養,開發學生的思維。然而,對于學生的教育除了對于能力提升外,更加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美德素質,促進學生對于我國優秀文化的繼承。
【關鍵詞】小學語文 ?美育教學 ?滲透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22.065
美育思想在我國教育的歷史長河中早就有體現,美育思想的蹤跡可以追溯到孔孟時期乃至更久遠的時代,只是在此時期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美育思想在當下的教育中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
一、豐富課堂的教學方式與手段
一堂能夠帶給人美的感受的課關鍵是要組織并掀起教學高潮。所謂教學高潮是指在教師精心策劃,巧妙的點撥,恰當的引導之下,學生受到美的感染,感到振奮、感到愉悅,學習興趣濃厚,參與意識強烈,課堂氣氛生動活潑的教學場面。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可以采取下列方法來組織并掀起教學高潮。①創設情境體驗美。美感美感,情感是關鍵。著名學者王國維曾別出心裁地把美育叫“情育”。因此教學中要把學生帶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讓學生置身其境,如見其形,如聞其聲,如嗅其味,通過親身的情感體驗,產生對審美對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審美態度和審美評價,“像喜亦喜、像憂亦憂”,在心理上產生感受,在情感上產生“移情”和共鳴,在性情上得到陶冶。②借助多媒體感悟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豐富多樣,教師應當針對不同題材的課文采取不同的方法。對教材中寫景狀物的文章要通過朗讀,講解,并配以圖片、幻燈片、課件、錄像來引導學生看、聽、想,體會作者的寫作深意和文章的藝術特點,從而感受祖國山河的自然美。③游戲。表演再現美。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模仿力強,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的理解,編排課本劇,設置情景讓他們演一演,以動移情,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他們體會到一種富有情趣的精神享受,并通過他們個性化的表演,再現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的生動美。
二、借助情境來讓學生感受到文字中的美
在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語文教育是需要建立在審美基礎上的,只有讓學生感受到語文中存在的美,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所以在教育中要從創建教學情境上入手,為學生營造出濃郁的課堂氛圍,做好講解工作,并融入圖畫與音樂等內容,以此來確保情境的濃郁性,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如學生在學習《荷花》這一內容時,就可以為學生營造出教學情境,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播放出音樂,并引入荷花池的視頻。在視頻的展示與音樂的結合下,能夠將學生帶入到文章中所描寫的情景中。隨著荷花的不斷綻放,學生也可以在感受視頻內容的同時產生出自己的想法,從而也就很容易進入到充滿美的情景中。通過實踐了可以看出,在這種教學方法的影響下,不僅可以激發出學生對美的感受,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三維空間,在動與靜的融合下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妙,實現審美能力的提升。
三、教師發揮自己的價值,帶領學生去學習美,促進學生素養的提高
在學生的美學素養挖掘當中,教師作用不能夠忽視,教師需要發揮自己的帶領與教學作用,給學生講述美的意義,美的存在,提升學生的美學素養。在這個美學教育過程當中,作為語文教師要有效的結合自己學科的特性,結合教學素材,對學生進行美的感悟教學。教師可以利用朗讀,視頻欣賞,自己文字記錄等方式,帶領學生去感悟語文當中存在的文學美。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對美的感悟又深入一層。同時在中國文化的熏陶下,更加有利于建立學生對于我國優秀文化的自豪感,培育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興趣,綜合提升學生的素養。
例如,在《爬山虎的腳》這節課的教學當中,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很好的美育教學,首先讓學生欣賞一些爬山虎的照片,讓學生去觀察并發現,問學生他們發現到什么美的地方。其次,帶領學生去學習葉圣陶先生是怎樣去發現并記錄這一株爬山虎的美,通過兩者的對比,帶領學生從更高的層次去欣賞一個普通物品的美。最后,讓學生去談談自己的感悟。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逐漸感悟到自己的不足,同時利用優秀作家角度帶領學生去欣賞美,讓學生感悟高層次感悟美的方式,有效的激發學生進行美育學習的欲望,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美學素養的提升。
四、創新主體內容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擇的文章與學生的生活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所以在教育中要從教育發展的角度上出發,采取多樣化的教育手段,讓學生受到文章中美的感染,從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因此教師要主動挖掘出文章中的美,在提升學生鑒賞與欣賞能力的基礎上來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意義所在,從而形成共鳴,實現審美能力的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所關注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出學生的學習欲望,幫助學生掌握好審美知識與技能。所以在教育中要從培養學生審美與人文素養上入手,關注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在做好語文教學定位的基礎上來做好目標體系的指導,確保知識與審美教育的有效結合。如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存在著詩歌、散文與雕塑等內容,所以教師要做好完善工作,綜合有效教育活動,在貫徹看教育理念的基礎上來做好因材施教,確保教育內容的合理性。只有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才能加強與學生之間的聯系,才能確保美育教育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開展美育教育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文字中的美,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獲取到審美體驗。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當中,教師需要有效的開展美育教學,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通過在生活當中美的發現,打開學生美的眼睛,感悟美的存在,建設學生美的基礎。進而,通過教師有效的引導,在高層次理解美的意義,激發學生美學素養提升的欲望,有效的培育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綜合提升學生。最后,通過在之前基礎基礎提升,培育學生的美學創造感,通過自我提升,結合時代發展,創作屬于自己美的文學,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
參考文獻
[1]何起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美育教學的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0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