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
摘 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技術逐漸應用于數學課堂教學中。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學的情緒,改變原有的傳統教學方式是尤為重要的。將微課應用于初中數學教學中,不僅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本文將分析微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意義,并探討微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微課;初中;數學教學;應用
引言:一直以來,數學從教者一直受限于教學方法,無法實現高效率的數學課堂教學,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得不到提高,將微課應用于初中數學教學中,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將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簡單化,讓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相關知識點。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將微課應用于課堂教學中成為一個必然趨勢。
一、什么是微課
微課是指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講解知識點的一個個短小的視頻。微課也被稱為微型視頻課堂,其內容少,但重點抓的很準,針對性很強,能夠幫助學生深化對知識原理的理解。微課時長一般為十到十五分鐘,是一種簡單、方面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在課后觀看自己不理解的相關知識點的視頻,此外,觀看視頻是沒有限制的,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觀看,能夠對學生的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微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特點,選擇自己需要的視頻觀看,從而深化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綜上可得,將微課應用于數學教學課堂中是尤為重要的一個環節。
二、將微課應用于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意義
(一)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數學又是初中學科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教師如果不能采用正確的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對數學產生厭煩的情緒,而將微課應用于初中數學教學中,能夠很好的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微課是基于現代科學技術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對學生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并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獲得樂趣。例如,在初中數學“平行四邊形”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呈現出長方形、正方形變成平行四邊形的過程,從而讓學生對其產生興趣。
(二)增加課堂教學的多樣性
在傳統教學中,課堂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郁悶、厭煩的心理,所以豐富課堂教學的多樣性是尤為重要的。微課教學內容簡單、生動,學生更容易接受,課堂教學的形式也有了更多的變化,學生的學習也不會那么枯燥無味。
(三)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
將微課應用于初中數學教學中,能夠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使其能夠自主的進行學習和解決問題。在傳統教學方式下,學生的主動性很低,一般都需要教師進行監督,學生才能夠進行學習,此外,由于教師一直都在學生身邊,學生只要一遇到不明白不進行思考就問教師,導致學生無法思考能力得到不提高,微課的引入,正好能夠解決這些在傳統教學方式下出現的問題。
(四)幫助學生突破學習中的難點
在初三復習中,大量的難題涌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很難去解決它們。利用微課教學,教師可以把難題進行分類,然后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題目進行講解,從而幫助學生突破這些難點問題。此外,微課還能幫助學生對不同的題目進行對比,并列舉其內外的聯系性,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
三、微課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進行情景教學
視頻是微課的核心,利用微課進行情景教學,深化學生對知識點的了解。在微課制作中,教師可以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在視頻中加入生動形象的動畫,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基礎下,實現情景教學。教師在制作微課時,要遵循基礎性和延伸性的原則,把握課程的主要內容,實現讓學生把握重點知識內容的目的。
(二)學生知識點的補漏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微課,深化學生對重點知識內容的理解,讓學生不在害怕重點、難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數學文化課成績。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很慘學生的具體情況,將一些易錯題和易混合的知識點制作成微課,讓學生在空余的時間觀看,了解到數學問題的正確解決方式和易錯點。
(三)數學理論的教學
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學生對數學理論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導致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中不能運用正確的解題方式,數學問題也就得不到正確的解決。教師可以利用微課進行數學教學,讓學生能夠通過觀看視頻,對數學理論有一個直觀的體驗,并對數學理論產生深刻的理解,能夠區分相近的數學概念。
結束語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微課逐漸應用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在新課程改革下,微課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走入初中數學課堂中。微課的應用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能夠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微課正在成為課堂教學的一種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徐月秀.基于微課的初中數學復習課的教學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17.
[2]唐道喜.初中數學教學下微課的構建與應用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2017.
[3]張芳.淺論微課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8,14: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