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美蓮


摘 要:沒有特色哪來生動,沒有生動哪來效率。課改形式的多樣化和課改閃光點的把握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關鍵。初中數學教師需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及時地更新教學理念,結合初中學生認知心理特點,設計出更高效提高學生探究能力的課堂。
關鍵詞:課改理念;合作探究;高效課堂
新課程改革已經得到絕大多數專家和學者的認可,并被廣大師生所接受。然而,對于新課程傳授方法上的改革還正在進行中。全國各地的大小學校雖然在努力打造“高效課堂”,但多數教師只是學“樣板”,而沒有“戲”。我通過多年的“課改探究”,本文將結合數學教學中的相關案例,淺析如何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有效地幫助學生提升探究與創新的能力。
一、培養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玩是孩子的天性,不想玩的孩子是呆子。作為教學者,能把學習知識與玩聯系起來,就是教學的成功所在。曾有一位物理老師與我談起關于動滑輪與定滑輪的絞線問題。他抱怨學生總學不會。我建議他,不妨讓學生拿著粉筆去操場上畫畫吧。那位老師照做后,效果提升到100%的準確率。這樣,就要求教師要處理好“學”與“教”的關系,在教法上著眼于“學”。根據學生求知欲和自尊心的特點,培養興趣,激勵進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樂于探究,勤于動手,享受學習的樂趣。
沒有課改的課是沒有生命的課,套用模式的課改是沒有發展的課改。沒有特色哪來生動,沒有生動哪來效率。教師的特色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催化劑。要打造高效課堂,教師首先必須打造自己的特色。課前準備1分鐘,勝過課堂2分鐘,超過課后3分鐘。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哪有那么多講不完的道理,問題的關鍵是教師課前知識的準備,即自身教學素質的提高。
我執教了這樣一節數學課,課題是解分式方程。我的課程設計是這樣的:
1.情境導入,出示課標:結合課本,讓學生解一個一元一次方程 ? ? ? ? ? ? ? ? ? ?,
學生靜中有動,獨立完成;老師以靜制動,督促、檢查學生完成情況,然后老師以動迫靜,指出解決問題的核心,出示新課標。
2.自主學習,完成課標:學生獨立完成學案。
3.合作探究,展示課標:每小組準備一張1cm寬3cm長的矩形紙條,把公分母寫在紙條上。然后把它往分式方程左右各部分前放一放,約一約。從而輕松、愉快、簡潔、準確地完成了去分母這一偉大步驟。緊接著是精選例題,學生展示,以熟練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步驟:①確定最簡公分母;②方程兩邊同乘以最簡公分母;③解整式方程;④檢根。
4.問題反饋,提升課標:這一環節是老師以動迫動,讓學生心動手動,并流露出對老師解決問題的高明的崇拜之情,流露出自己能解決問題的洋洋喜氣之神,流露出對學習知識的期盼和愿望。
整節課給人的感受是,思想的火花不斷在課堂上點燃,合作探究的氛圍流淌在課堂始終。其點睛之筆即一張矩形小紙條的運用。它像一只小船,載著學生的童心,在探究的溪流中蕩漾。
這節課的效率之高是可以預見的。它與傳統教育相比,一是用活了一張矩形小紙條,寓傳授知識于游戲活動中。二是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沒有讓課改模式漂浮在課堂形式上。
活躍的課堂來自教師的課前準備——教學理念上的準備。課堂上,老師著重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堅持“自己能學習”的教學理念,堅持師生互動的原則,積極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主動提問、勇于表現,堅持課堂教學的最理想境界是學生自己能學習;最給力手段是引導;最高效課堂是展示。唯有堅持上述教學理念,課改的模式才不僵化,才能充分發揮老師和學生的個性,才能適時張揚學生的激情,才能讓學生快樂學習,才能把無味的知識變成有味的能力。
二、挖掘課改亮點,打造奇效課堂
初中學生正值青春年少,有好奇、求知的欲望,有動手、動腦的積極性,這是該年齡段學生的思維與心理特征。因此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是激勵學生學習的重要源泉。
全班分為四大組進行討論作圖,每小組推薦一名優秀的學生把圖畫在黑板上并進行分析講解,最后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給與肯定與糾正,同時作出小結:k>0,舉左手,k<0,舉右手;b>0,直線往上浮,b<0,直線往下沉。然后,引導學生做手勢,一句“幼小心靈(舉右手k<0)”讓學生終身不忘。在探索過程中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培養了學生科學的探究精神。
一堂課的閃光點,就是教師的想法、講法和做法能打開學生的心扉,并在那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我曾聽過一節化學課改示范課,講的是水通電產生氧氣和氫氣。老師要求學生記住正極產生氧氣,負極產生氫氣。學生的一句“負氫”,讓老師茅塞頓開,“負氫”乃“父親”也。這就是閃光點。類似的閃光點,作為數學課也是應該有的。下面略述一二。
1.關于絕對值的認識:正數的絕對值是它本身,負數的絕對值是它的相反數。不能說成“負數的絕對值是正數”,否則,學生在運用時,答案總會出錯。
2.關于去分母解分式方程:用矩形小紙條寫上公分母去分母,保證不錯。
3.關于函數的性質:結合圖像描述性質更準確、更直觀、更容易。
4.關于透視圖:用透明紙模型教具進行教學。
5.關于三角函數:帶領學生測量建筑物高度。
6.關于對稱:帶領學生參觀。
7.關于圖形的欣賞與操作:請民間藝人展示。
8.關于數學興趣:引導學生閱讀課本中的“數學與文化”專欄,講一些數學史和名人故事。
9.關于思維方式:引導學生討論,譬如學會分類討論。例如,已知圓的半徑為5cm,兩條平行弦長度分別為3cm和4cm。求兩弦的距離。這一問題的解決可以從弦的位置分兩種情況來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