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娟 許巧珍
摘要:目的:探討HRCT影像學檢查在COPD臨床診斷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5月期間收治的116例COP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經HRCT檢查后,對于患者的HRCT影像學表型進行判斷,同時進行肺功能檢查,分析其相關性。結果:HRCT影像學表型為A級、B級、C級和D級患者,其肺功能指標FEV1%、FEV1/FVC以及PEF存在顯著的差異。其中A級患者的FEV1%、FEV1/FVC以及PEF等指標水平高于、B級、C級和D級患者,說明A級患者的肺功能相對良好。而D級患者的FEV1%、FEV1/FVC以及PEF等指標水平低于A級、B級和C級患者,說明D級的病情較為嚴重。結論:不同 HRCT影像學表型的COPD患者,其肺功能存在著一定差異,可將HRCT檢查結果作為COPD臨床診斷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HRCT;影像學;肺功能
為了更加準確的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了解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應基于患者的癥狀表現,行影像學檢查。在COPD的X線檢查中,檢查結果顯示出患者肺部的異常改變情況,但并不適用于疾病的早期診斷。相比之下,CT檢查是一種更好的選擇,在CT影像中,可以清晰的顯示出肺部的異常改變。同時根據不同的影像學表型,對于COPD的類型和嚴重程度進行準確的判斷,可以反映出患者的肺功能情況,進而有針對性的采取治療措施[1]。本研究以我院2017年2月~2018年5月期間收治的116例COP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HRCT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效果,結合肺功能檢查結果進行分析,探討兩者之間的相關性,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對象為為我院2017年2月~2018年5月期間收治的116例COPD患者,以上患者男性61例,女性55例,最高齡78歲,最低齡39歲,平均年齡(49.25±5.31)歲。
1.2方法
以上患者均接受肺功能檢查,并對FEV1%、PaO2、PaCO2等指標的檢測值進行統計。然后行 HRCT影像學檢查,取仰臥位,使用GE64排螺旋CT,檢查前設定層厚(1mm)、層距(10mm)、電壓(120kV)、電流(80~130mA)、FOV(350mm)等參數,對患者的胸部進行掃描。獲取HRCT影像,由2名以上的專業醫師進行審片,對疾病做出診斷。
1.3觀察指標
基于患者的癥狀表現,結合COPD患者 HRCT影像學特征,將COPD患者分別A級(無明顯癥狀表現,無肺紋理)、B級(存在輕度癥狀,肺紋理減少,病變范圍<1/4單側肺野,存在直徑<5mm低密度區域)、C級(存在明顯癥狀,肺紋理減少,病變范圍<1/2單側肺野,存在直徑>5mm低密度區域,呈彌漫性)、D級(癥狀較為嚴重,肺紋理紊亂,病變范圍>1/2單側肺野,存在彌漫性更大的低密度區域)。
1.4統計學處理
以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應用( )和(%)進行計量和計數,由t值和χ2檢驗,P<0.05代表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不同 HRCT影像學表型COPD患者的肺功能檢查結果
經HRCT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在116例COPD患者中,檢出A級患者37例,B級患者29例,C級患者31例以及D級患者19例,以上患者的肺功能檢查結果存在著顯著的差異,見于表1:
3討論
COPD是發生與呼吸系統的異常炎癥反應病癥,患者主要表現為氣道氣流阻塞,與自身易感因素、吸煙、環境污染等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系。病情的持續進展,會對患者肺、心等器官組織造成損傷。COPD患者的癥狀表現與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相似,在臨床診斷中容易出現混淆,出現錯誤的判斷,對于疾病治療形成干擾和妨礙。HRCT檢查是COPD影像學診斷的良好的選擇,COPD患者的HRCT影像學表型,可以反映出病情的嚴重程度,與肺功能指標存在相關性[2]。
綜上所述,根據COPD患者的HRCT影像學表型,能夠準確判斷患者的肺功能情況,為疾病的診療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郭裕華.肺部彌漫性病變影像學HRCT影像分析[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7,32(04):101-102.
[2]張攀,于化鵬,樊慧珍,等.高分辨率CT肺氣腫定量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J].實用醫學雜志,2016,32(13):2187-2190.
作者簡介:黃惠娟(1986. 女),籍貫:福建 職稱和學歷:本科 研究方向或專業:影像學 單位(學校)名稱:漳州市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