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強

【摘要】 ?在高中生物學教學的過程中,采取問題質疑的教學方式,符合新課程發展的要求,同時能夠擴展學生的想象空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的質疑意識是探索創新的基石。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勇于質疑的能力,能促進學生對生物核心素養中科學探究的達成。
【關鍵詞】 ?質疑 生物核心素養 科學探究 達成
【中圖分類號】 ?G633.91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2-071-01
一、問題的提出
在我們的傳統教學中,學生已經習慣老師的提問,我們很少看到學生在課堂上提出有意義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又與教學主題緊密相關,然后學生通過各種方式解決這個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知識技能、生物學思考、情感態度上都能有所收獲。
二、質疑意識培養的重要地位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對所研究的主體產生某種新穎、獨特的看法并發表自己的見解,進而提出問題,這就是質疑。《高中生物學新課程標準》在其具體目標中指出:科學素養最基本的含義是學生能夠合理地將所學到的科學知識運用于社會與個人生活中。
三、質疑意識培養的嘗試
(一)創設質疑環境
1.心理環境的創設
首先,在學生中樹立“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觀念。要讓學生意識到不會提問就不會學習,在思想上要求自己能提出問題。如在孟德爾的年代有很多人做了各種植物的雜交實驗,但是能發現“性狀分離比”這一規律存在的僅有孟德爾一人。其次,幫助學生沖破迷信權威的心理障礙,給學生以質疑的信心。比如,在“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的教學中,“跨膜”是怎么個樣的跨法?我指導學生“膜”無疑就是細胞膜。“物質跨膜運輸”是指物質從細胞膜的一側進入另一側。那“運輸”又是怎樣定義的呢?“運輸”是指用特定的設備和工具,將物從一個地點向另一個地點運送的活動。于是,逐一把幾種跨膜運輸的方式都查得水落石出,解答了學生猶而未決的質疑。
2.課堂教學環境的創設
首先,尊重學生,善待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采用語言的激勵等手段對學生的質疑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賞。哪怕是一些沒有意義的問題,也對他能嘗試質疑表示肯定,而后再引導。其次,設置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自主質疑。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精心設置問題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產生困惑,讓他們自己主動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去解決問題。比如,在“人類遺傳病”的發病率的計算問題的教學中:兩夫妻正常生出一個患白化病的男孩,問題1:這對夫妻再生一個患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多少?問題2:這對夫妻再生一個男孩患白化病的概率是多少?這兩個問題不是一樣的嗎?也有學生認為不一樣,但又說不出原因。這樣就引起了學生的討論,使他們興趣盎然,接下來教師再引導學生揭開問題的本質。
(二)教師示范引導
學生的一切活動都是從模仿開始的,質疑也是如此。因此,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質疑的“言傳身教”,養成質疑的習慣,這樣可以為學生作出示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對問題產生疑問。如:下圖是人體內某些免疫細胞的分化和免疫過程,數字表示過程,字母表示細胞或物質。請分析回答。
(1)圖中a~e各是什么細胞?
(2)X和Y是分別是什么物質?
對該題學生很快就解決了,教師還提出了問題:形成d的途徑有哪些?某患兒胸腺先天性缺失,與正常兒童相比,該患兒缺少哪些免疫功能?艾滋病患者一般死于腫瘤或其他病原體的感染,為什么?通過對已解決問題的不斷質疑,從而更加深入的認識問題,給學生起了一個積極的示范作用。
(三)指導質疑方法
有了良好的質疑環境和教師質疑示范后,就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使學生能創造性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教學中結合實例告訴學生一些常用的質疑方法。1.因果法:在生物學習的教學過程中,對生命現象的每一個過程都問一個為什么,“為什么是這樣?”“依據是什么?”“之后又會怎么樣?”。要求學生在解題后有意識的用這種方法來自己質問自己,這種質疑能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弄清問題的來龍去脈,也能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2.變化法:就是對題目的條件作適當的變化,如果條件改變了,結果如何變化?等等。3.推廣法:就是把某種特殊情況下總結出來的規律推廣到一般情況還能成立嗎?這規律具有普遍性還是只適合某些特殊情況?4.反問法:就是正面的問題反過來又會怎樣?原命題成立,它的逆命題也成立嗎?如:同源染色體是大小相同、形狀一樣的兩條染色體,反過來,大小相同、形狀一樣的兩條染色體是同源染色體對嗎?質疑的方法多種多樣,在實際的質疑過程中,還常常將各種方法綜合的運用起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出新的問題,進而再解決問題、提出問題,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四)實施成功教學
生渴望成功,成功將更能激發他們提出問題的興趣。教師的責任就是要引導、幫助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在判斷人類遺傳病的遺傳方式時,我們利用口訣:“無中生有為隱性,隱性找女患,女病其父及子同病為伴性”;“有中生無是顯性,顯性找男患,男病其母及女同病為伴性”。通過做典型的例題,掌握并熟悉判斷人類遺傳病的遺傳方式。陶行知曾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通過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自主質疑意識,為學生的主動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不僅是落實新課標的需要,更是為了實現“教最終達到不教”。
[ 參 ?考 ?文 ?獻 ]
[1]黃敏.運用最近發展區理論進行“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一節的教學[J].生物學教學,2012(7).
[2]徐杰芝.把握課堂設疑的適度原則.生物學教學,2005(09).
[3]趙玉柱.以疑激思優化生物課堂教學.中學生物學,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