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人文情懷,提升學生審美素養的重要的手段,語文教學能夠健全學生的人格素養,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在文學作品閱讀鑒賞是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基于此,筆者研究了中職語文教學中文學作品閱讀鑒賞的具體實施策略,希望能夠提高中職語文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中職語文;文學作品;閱讀鑒賞;實施策略
一、培養學生的語感,體會文學作品的語言魅力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說,從文字入手進行文學鑒賞是最為淺顯的事,但是卻是最基本。這位語文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指引,教師在進行文學作品鑒賞的第一步就是要帶領學生進行作品的閱讀,通過閱讀感受文學作品的語言風格,由表及里,體會作品的思想內容,最終實現情感共鳴,逐漸的提高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語感是“正確豐富的了解力”,由此可見,語言文字的敏感是一種語言修養,是長期閱讀訓練后形成的一種對語言文字迅速直接的感悟能力。語感加上語言文字的刺激,幫助學生體會文學作品的形象和場景,得到美的享受。比如在講《荷塘月色》一文時,文章的語言優美,又將自己的心情融入到了語言中,每一句都有作者暗含的心情和深意。比如作者在開始交代了“不寧靜”的心情,接下來的“忽然”筆鋒一轉,開始教導了深夜到來,像“月亮升高”、“孩子們的歡聲不見了”、“迷迷糊糊的哼著眠歌”等都是夜深的體現,同時是對作者“不寧靜”的襯托。這一段的三句話,分別是直接描寫、側面描寫以及反襯的手法來表示作者的不寧靜。句句寫情,手法不可謂不精;事事表意,表意不可謂不盡。于是,引出了第四句“帶上門出去”。通過閱讀這段文字,朱自清的不寧靜我們的心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品析文字,體會文學作品的意境,領會含義,走進作者的內心。
二、補充想象,感受文學作品的藝術形象美
文學作品是人生產勞動中的特殊創造,以美的規律為基礎,本身具有審美特征,鑒賞文學作品是一種特殊的審美活動。在鑒賞文學作品中,通過對特殊環境下人物的形象、言行和情操的欣賞,產生美的體驗,獲得心情的愉悅,滿足人們的視覺和精神享受。中職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的小說、戲劇的節選,比如《竇娥冤》、《水滸傳》、《紅樓夢》等,這些小說都是文學經典作品,其中的人物形象豐滿,性格明顯,在這一類作品的教學中,人物形象的鑒賞十分必要。比如《竇娥冤》的欣賞中,一些頭腦簡單的學生看到的是故事情節,有思想的人看到的是戲劇中的人物性格沖突,具有豐富文學知識的人看到的是作者的表現手法,而理解能力強的學生可以體會到戲劇揭示的內在含義。在閱讀鑒賞中,教師常用的方式是通過文字、語法、修辭、邏輯、文學常識是上對文章進行理解,通過故事情節、線索、環境、人物形象塑造等為學生進行解析,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缺乏學生的想象和創造。學生的自己的理解才是對最好的鑒賞方式,教師生硬的將感受強加給學生是對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扼殺,學生也難以理解文學作品,形成文學鑒賞能力。教師的鑒賞和體會不能夠代表學生的體會,主要由于學生和教師的生活經歷、文學素養、知識積累等大有不同,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不應該將自己的感受強加給學生,而是為學生留有更多的空間讓學生想象和感悟,體會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自行領會作品的神和美。
三、層層設疑,深入分析作品的思想美
問題是激發學生思維的中重要手段,問題也是完成閱讀審美活動的方式,朱熹說“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有疑;中則節節有疑。”在文學作品初讀時,并沒有問題,深入閱讀后,便會逐漸的增加問題,在質疑的過程中發現作品的本質。教師在進行閱讀講解時,應該不斷的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主動的探索作品中的思想內容。比如,在講解《包身工》時,文章與今天有很遠的距離,并且是哪一個時代的特殊產物,如今的年輕人十分陌生,理解起來較難,如何在講解中,讓學生透徹的理解主題是教學難點。在學生閱讀了文章之后,了解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和生活狀態后,教師提問文章的最后一句,“索洛警告美國人當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當心呻吟著的那些錠子上的冤魂!”是什么意思,使用了什么寫作手法?作者怎么由“日本紗廠”想到了“美國鐵路”呢?“中國奴隸的冤魂”又是指什么?為什么要加上這句話?通過層層質疑,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不斷地解疑中,體會“包身工”的苦難,揭示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殘酷壓榨中國勞動人民的罪行。質疑是閱讀的重要手段,是探究作品深意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促進學生閱讀鑒賞能力的提升。
四、合理使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新時期重要的教學手段,可以有效的豐富課堂教學資源,創建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在課堂中運用多媒體,能夠將文學作品通過圖片、聲音、視頻等形式展示出來,為學生多種感官的刺激,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興趣。文學作品鑒賞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抽象的知識,或者是不能夠用語言準確表達的內容,教師的語言會顯得蒼白無力,影響學生的理解和體會,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將抽象的內容和知識點,形象的展示學生,讓學生有更加直觀的體會。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豐富補充文學作品的背景、資源等,比如在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蘇軾的生平,蘇軾游覽的赤壁景色,等,幫助學生理解詩詞的內容和作者的情懷。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古詩詞進行配樂,提高學生的詩朗誦能力。在一些小說教學中,多媒體也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的影視作品,讓學生對文學作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逐漸的行程文學鑒賞能力。
結束語:文學作品鑒賞需要有豐厚的文學底蘊,文學鑒賞能力的行程,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通過文學知識的積累、語感的培養、思維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中職語文教學是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藝術審美、文化素養等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要注重探究教學方式和方法,提高中職語文教學質量,發揮語文教學的作用,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于忠元.在語文閱讀鑒賞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思[J].教育教學論壇,2013,(6):170-171.
[2]景波.探索教學渠道,優化中職語文小說教學[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8,(1):84.
作者簡介:丁勝利(1969-)男,漢族,甘肅靜寧人,本科,講師(中級)。研究方向:中職語文。平涼機電工程學校,郵編74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