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
摘? 要:近年來,隨著不斷地對新課標進行改革,校方與家長都開始重視起學生自主學習及創新學習等能力的培養。目前,許多高中為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逐步引入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更愿意主動去研究探索問題,積極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翻轉課堂教學極大地提高了許多高中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本文對自主翻轉課堂教學進行詳細分析,希望對當前的高中數學教學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關鍵詞:翻轉課堂;高中數學;教學方法
隨著教育改革的實施,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新知識的難度也有所提高,翻轉課堂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學到的東西。高中數學是高中階段基礎教育的重要課程,翻轉課堂與高中數學課堂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自覺性,培養學生抽象思維,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課堂教學質量。
一、課前做好教學視頻的選擇設計與觀看準備
翻轉課堂與傳統教學方式大不相同,其在教學中應用先進的技術手段作為教學的輔助。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概念來看,翻轉課堂的課前階段應該以兩種方式完成。
首先,合理選擇教學視頻。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通過多媒體播放視頻是一種常見方式,高中數學教師在選擇視頻的時候應當注意其與教材的契合程度,要選擇符合教學大綱的視頻進行播放。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尋找優質課件,例如,教學《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這一章節時,高中數學教師從互聯網上下載相關的教學視頻,如若確實無法從互聯網下載到合適的教學視頻,高中數學教師則需自行設計制作教學視頻,切實保證教學視頻的質量。
其次,教學視頻的上傳與觀看。對于目前的高中生來說,基本上都有智能手機和微信。基于這種情況,當選擇或設計教學視頻時,教學視頻可以在第一時間上傳到微信群,高中生可以在課前提前觀看教學視頻。由于教學視頻自身帶有“回放”、“暫停”等基本功能,因此,高中生在觀看教學視頻過程中如若遇到問題需要思考,可暫停教學視頻;如若有知識點沒有理解,可回放觀看教學視頻,直至完全理解相關知識內容為止,此做法甚至比高中數學教師當堂講授效果還要理想。為了幫助高中學生及時鞏固教學視頻的知識,數學教師還可以在教學視頻中附加一些練習。例如,布置如下練習題讓學生于課前完成:
在已知的差分系列{ a}中,前10個項與 的總和是多少?
在等差數列{a}中,+=19,S=40,則等于多少?
如若有可能,高中數學教師應要求學生將作業完成情況通過拍照形式通過微信發送給自己審閱,了解學生課前學習和作業完成情況。
二、課堂中積極引導學生探究與討論
在課堂教學階段,高中數學教師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探索相關問題并進行交流討論。
首先,對相關問題的探索。在課堂教學階段,高中數學老師介紹新課程后,可以利用教學視頻對課程進行歸納和總結,以幫助學生迅速喚起教學視頻的觀看記憶。在此基礎上,可留出一部分課堂教學時間用于學生自由提問。例如,教學《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時,高中數學教師讓學生就教學視頻中存在疑惑的地方進行提問。有學生提問道:“教學視頻提到了等價序列的前個項,并有兩個公式,那么這兩個公式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有哪些呢?”對于學生提問,教師立即答道:“同樣的一點是,第一個和項目數必須知道兩者的總和,不同點是前者還須要知道a,后者還須要知道。因此,在應用中,應根據已知條件適當選擇配方。”回答完學生提問后,高中數學教師要求學生根據教材進行自主學習,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入探究與思考。
其次,進行交流和討論。例如,老師在進行《古典概型》課程的教學中提出這樣的問題:“假設有小明和小紅兩個人,當小明和小紅的學生運動時,他們可以選擇黃色、紅色和藍色運動服三種顏色中的一種,他們選擇相同顏色的運動服的概率是多少?”“當從1,2,3,4中任意選擇2個不同的數字時,兩個數字之差的絕對值是2的概率是多少?”,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下自主完成。學生完成上述練習后,教師可以公布這些練習的答案,并讓學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即時進行解答。在此過程中,高中數學教師也積極參與進來,與各小組同學共同展開討論。需要注意的是,布置完討論任務后,應給予學生充足的討論時間,將問題討論清楚。如果討論時間不夠,很難達到理想的討論效果。另外,如若一個問題討論結束后剩余時間較多,高中數學教師還可接著布置相關問題讓學生討論。
結束語:
創造力是每個學生的心理潛能,只有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教師才能教育學生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隨著科技創新的快速發展,學生的思想空前豐富,傳統的教學模式跟不上學生的變化和需求。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創新能力的培養已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翻轉課堂教學通過對教學實踐的研究,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為其以后的長期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娟娟. 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在高中數學學習中的實踐研究[D].延安大學,2019.
[2]陳梅.如何通過翻轉課堂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效率[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