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侃
摘 要:中國現在正處于精準扶貧的重要攻堅時刻,其中持續性、基礎性以及先導性等等是精準扶貧攻堅中教育精準扶貧所發揮的重要特性。但是農村的貧窮兒童其的整體發展和學習成績往往會被教學結構的不合理性所限制。所以農村的學校首先應該先精準的有針對性的對需要教育扶貧的對象通過一些有限的路徑、方法,例如:等等,實現讓農村貧困兒童教育的質量和生存的情況得到改善變得越來越好。使阻礙農村貧困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教學結構性問題得到解決,有效促進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發展。
關鍵詞:鄉村學校;精準扶貧;功能定位;實現路徑
在黨的十八大會議中,將精準扶貧列為我國和黨接下來需要重點攻堅的工作之一,并且教育的精準扶貧是精準扶貧工作中優先需要重視和攻堅的一項重要工作。在我國的教育系統中最為基礎的一大組成部分就是農村學校教育,是使我國建設起知識教育強國的重大基礎之一,然而實際中我國農村學校的教育水平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導致教育水平情況整體都是偏弱的。因此,本文對鄉村學校助力精準扶貧的幾點功能定位要素進行分析,并且針對性的對這些要素通過農村學校進行一些措施來助力教育精準扶貧的實現。具體如下。
一、鄉村學校助力精準扶貧的功能定位
(一)有助于縮小城市教育和農村教育之間的差異性
我國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過程中,其中對社會正義性以及公平性的維護是其中重要的環節之一。而維護好社會的正義性以及公平性不僅是實現我國共同富裕目標的根本路徑,更是建設和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國的城市教育和鄉村教育之間長期以來就有著很大的差異性,使得教育的公平性難以實現,還影響到了構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因此在我國各個地區農村的小學學校推行教育的精準扶貧政策,通過對其的功能定位以及要采取什么措施、走什么路徑來實現精準扶貧,讓農村的貧困兒童得到保障都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助于縮小城市教育和農村教育之間的差異性,促進我國共同發展教育事業的成功實現。
(二)有利于助力我國培養出更多現代化新型人才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對于現代時期新型的人才需求數量也逐漸增多,然而由于我國的農村學校的教育水平情況整體都偏弱,對于現代化新型人才的培養方面也相對較低,從而影響了我國現在的整體教育事業水平以及現代時期新型的人才數量都較低,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量。因此精準扶貧在教育上的實施,再通過鄉村學校的重視采取一些措施,例如:為農村家庭灌輸現代化的教育理念、改造學校的教育環境等等,可以有效的助力我國培養出更多現代化新型人才。
二、分析鄉村學校助力精準扶貧的實現路徑
(一)灌輸學習的重要性,首先在精神和心理上開始扶貧
物質上的貧窮是遠沒有精神上的貧窮可怕的,精準扶貧對于農村的貧困家庭來說首先就是精神的扶貧,就是扶志,要從根源上改變他們對于教育的認知。作為農村學校可以通過一下兩點來改善:1、可以通過學校講座、媒體推廣、家長會等方式來加大對教育方面的宣傳,讓每一個鄉村的人們都能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正確認識教育的價值。灌輸人們教育就是一種財富投資,其中的長期收益以及短期收益都要分別清楚,讓他們樹立通過教育來創新改革和自力更生現在貧困狀態的意識觀念。2、對于學生而言很容易產生覺得學習枯燥無趣的感覺,針對此,鄉村的學習也要在教師的配備上像城市學習學習,注重對學生心理的教育,也就可以通過請專門輔導心理的教師來實現。
(二)建設穩定的農村教師隊伍
農村小學學校在通過各種措施來設立精準扶貧的機制時,首先要做的就是教師隊伍的建設和穩定工作,針對此,學校要積極爭取地方教育部門對其的資金投入加大,通過提高對農村教師崗位的福利待遇和薪資等方式來吸引更多的優秀教師投入到鄉村教師團隊中,一起提高鄉村的整體教育水平。其次,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現象現在越來越多,作為農村學校的一名老師,應該建立起關愛留守兒童的思想觀念。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要做好精準扶貧的工作,就必須重視對教育的精準扶貧工作,根據我國基本國情來看,在鄉村小學學校開展教育的精準扶貧工作,不僅可以助力我國培養出更多高質量的現代化新型人才,還能縮小城市教育和農村教育之間的差異性,助力鄉村整體教育水平得到提升。而要讓精準扶貧真正實現,農村學校首選要先對鄉村的人們在精神和心理上開始扶貧,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然后需要通過建立穩定的農村教師隊伍、設立扶貧機制等方式,促進農村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長效發展。
參考文獻:
[1] 孫剛成,高文文.習近平鄉村教師發展思想及其實現路徑[J].教育文化論壇,2018,10(5):1-7.
[2] 王宏濤.發揮高校優勢助力鄉村振興[J].行政科學論壇,2018,(10):39-44.
[3] 單耀軍.教育精準扶貧的科學內涵及實踐路徑[J].經濟研究參考,2018,(10):14-17.
[4]孫瑜.探索高校貧困生精準資助的實現路徑[J].南方論刊,2017,(4):77-78,92. DOI:10.3969/j.issn.1004-1133.2017.0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