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鋒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推行,促進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自主學習的有效方法受到廣泛關注。學生作為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樹立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意識,形成個性化語文學習方法成為教學過程的重點環節。因此,通過施行創設和諧課堂氛圍、針對學生差異進行知識啟發、設立彈性內容、加強家校互通等全新教學手段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學生知識積累,進而彰顯小學語文課堂的時代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自主學習
隨著當今社會飛速發展,國家十分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自主思考、探究能力的提升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和教育目標。如何使教學由知識的灌輸、講授轉變為對學生自主學習、深入探索能力的培養?如何通過豐富教育資源的挖掘和應用使學生具備較為廣博的基礎知識,培育自主學習能力,這是小學學校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關注并認真思考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感知不同類型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流露出的真善美情感,從而使學生在自主學習和感悟的過程中受到審美意識上的熏陶。然而,現階段,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狀況不容樂觀,教師往往采取單一的教學方式,即講授法,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和地位,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對知識足夠的思考和實踐,積極性無法得到有效發揮。基于此,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應當轉變教學觀念,落實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將教會學生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作為教學目標。下面,筆者便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談一談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一、秉持寬容態度,創設和諧課堂氛圍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進行語文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保證。教師應該在組織教學、傳授知識的同時秉持寬容態度,將民主作為基礎,尊重學生的思考和解答問題的方式,搭建起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梁。首先,教師應當在語文課堂上盡量對學生循循善誘,多鼓勵,少批評,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保持良好和藹的教育態度,只要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所進步,就應當對學生進行肯定,創設和諧課堂氛圍。其次,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絕大多數都擔任著班主任工作,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和學生進行親密接觸,所與學生圍繞學習方式和學習心理等相關話題聊天,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和學習感受,拉近師生關系,自然地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宿建德江》一課時,教師可根據本首詩中“日暮客愁新”一句向學生提出問題:“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詩人的新愁是什么?從哪里可以看出來?學生可以進行回答:“野曠天低樹”一句中可以看出,原野上十分空曠,只有樹木相伴,因此體現出詩人的孤獨;“江清月近人”一句的意思是,江水清澈,水中的月亮似乎距離人更近了,而月亮通常代表的便是“思念懷人”的意蘊,因此可以反映出詩人的孤獨。教師應當對學生秉持包容和鼓勵的態度,對于學生通過自主思考的回答中言之有理的部分給予肯定,并對其循循善誘,繼續對詩人情感進行深入探索,在課堂上創設和諧有序、生動積極的教學氛圍。
二、針對學生差異,對學生進行知識啟發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了解班級內學生的個性特征、學習需要和知識的薄弱點等,根據學生差異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對學生進行知識啟發。首先,教師應當轉變教育觀念,摒棄傳統教學中“滿堂灌”的方式,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應包辦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而是要在學生學習遇到困惑時,針對性予以點撥。其次,教師應當掌握小學高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規律,即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漸上升;同時,教師可定期對學生進行測驗,認真分析學生試卷上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對學生進行知識啟發學生,引導學生走進“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例如,在學習《橋》一課時,教師要求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課文,分析課文中“老漢”這一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和特征。教師要針對不同學習層次學生的發展差異進行教學策略的施行,對于自主學習能力和知識接受能力相對較強、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教師可對其進行思考角度的指引,引導學生抓住老漢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的描寫,感受老漢的大公無私、舍己為人的精神;對于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教師應當對其進行更加細致的指導,為學生指定特定的語句和關鍵詞,如“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盯”字反映出老漢的沉著冷靜,注重對學生的啟發,而不是直截了當的告知學生答案,讓學生體會自主思考的愉悅感和成就感。
三、設立彈性內容,尊重學生自主選擇
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過程,是課堂教學促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根本特征所在。為此,教師可以設置彈性教學內容,將語文教學內容分為“基礎型”和“提高型”兩種,“基礎型”的教學內容主要是要求學生能夠掌握生字詞讀音和釋義,自行通讀課文并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和含義;教授學生歸納中心思想的方法,讓學生理解簡單的語文表達方式。“提高型”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在掌握“基礎型”中語文知識的前提下,教授學生文章中所體現的表達方式和描寫手法等;讓學生能夠通過文章中帶有感情色彩的句子提煉出作者的情感態度;并引導學生將句子擴寫成一篇文章,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在分解完畢后,教師可讓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能力提升需求,自行選擇學習任務;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營造民主、自由、探究的學習情境。
例如,在學習《江南春》這首古詩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層次和學習基礎為學生設計兩種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基礎型”教學內容教授學生“鶯”、“映”、“旗”、“寺”“酒”等字詞的讀音和其在詩中的釋義;要求學生讀通詩句,并向學生講授詩句的意思;根據詩歌的文字內容,想象所描繪的畫面。“提高型”教學內容在教授學生字詞和詩歌的基本含義和內容的前提下,與學生共同尋找出詩歌中的意意象:黃鶯、依山的城郭、酒旗、四百八十寺、迷蒙的煙雨,并要求學生體會這首詩所表達的意境,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感悟詩人寄予其中的對祖國命運的深切憂慮之情。學生可自行對教學內容和學習任務進行選擇,在自身能力范圍能掌握語文學習知識,提升文學積淀。
四、加強家校互通,發揮教育合力作用
要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僅僅依靠學校教育的力量是不夠的,要讓學生學會自覺、自主學習,要讓學生有豐富的人生經歷,形成家庭濃郁的學習氛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師應當加強家校互通,兩方面的教育共同作用于學生身上。學校和教師要向家長及時反饋學生在學校內的學習表現,與家長進行交流,使家長關注學生的學習發展,為學生營造一個團結和諧、民主平等的家庭環境,平時多與學生溝通交流,根據學生的需求為其提供教育資源和學習資料,幫助他們養成一個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例如,家長可以為學生購買一些科普與學習有關的書籍,把學生的繪畫、作品及獲得的獎狀張貼在學生房間里較醒目的地方,把學生的房間營造成學習知識的樂土。另外,多與學生探討作業中的問題,一起交流讀書的心得體會,一起分享學習上成功的快樂。
綜上所述,啟發學生自主學習,不斷改進思維方式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握好不同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知識啟發,從而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本,接受文化熏陶,培養全面發展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于鳳蘭.走進文字的世界——小學課外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J].課外語文,2013(11).
[2].陳惠治.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思考[J].杏壇沙龍.2013(05).
[3].辛啟立,孟憲娣.賦作業以創新內涵 為學生未來奠基[J].中國教師,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