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鋒
摘 要:隨著新課改及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和實施,學科核心素養這一概念被廣泛提及,并被作為重要的目標貫徹于教學活動始終。就初中歷史這門人文社會學科來說,它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和綜合性,因而在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為此,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我們應積極探究有效的方法和策略開展教學活動,將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貫徹于日常的點滴教學中,以此來加深學生對歷史這門學科深層次的了解和認識,提高學生的歷史人文素養,使歷史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初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思維導圖;探究教學;多媒體教學
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的核心精神所在。就初中歷史這門學科來說,它的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分析能力、歷史價值觀等相關內容。貫徹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活動,能夠加深學生對這門學科知識全面的了解認知,發展學生學習這門學科知識的關鍵能力和綜合品質。基于此,本文從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工作經驗出發,針對學科核心素養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落實策略進行一番個人看法的闡述,以期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借鑒和參考。
一、借助思維導圖,培養學生時空觀念
歷史是一門以研究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相關歷史知識的學科,這些歷史現象只有放置到特定的歷史時空中,才能將其自身的意義和價值充分凸現出來。然而歷史的年代距今已十分久遠,繁多、復雜的歷史知識點很容易使學生混淆,不能很好地把握歷史發展進程,從而影響歷史學習效果。因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時空觀念顯得十分重要。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可視化的思維工具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達成這一目標。為此,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我們應巧妙借助思維導圖整合繁多的歷史知識點,幫助學生建立時空觀念,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提供有利的條件。
例如,以《近代化的探索》這部分內容為例,為了使學生更好地認識中國的近代化進程,教師可以將這一章節中包含的幾個小節的知識整合起來,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將中國近代化的探索過程如洋務運動的開展、戊戌變法的實施、辛亥革命的發動以及新文化運動的興起等相關內容羅列出來,建立相關知識的框架和結構,使學生能夠從整體上、全面地認識中國的近代化進程。同時,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識,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與之相關的內容填充進來,對思維導圖進行完善,如各個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代表人物、政治派別、指導思想、主要內容、意義和性質等,使學生能夠深刻、全面地認識這部分知識,同時也能使學生的時空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和發展起來。如此,通過運用思維導圖指導學生建立所學知識的框架結構和知識體系,建立并發展了學生的時空觀念,加強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認知,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提供了保障。
二、開展探究教學,培養史料分析能力
史料分析是學生學習歷史所需具備的基本能力,也是歷史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所在。歷史本身就是一門十分縝密、嚴謹的人文社會學科,對歷史的學習、研究應以具體的史料為依據。為此,在貫徹以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養,通過開展探究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掌握搜集史料的基本途徑和方式,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提高學生辨別史料真偽的能力,以此來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深化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使歷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得到有效改進和提升。
例如,以《第二次世界大戰》這部分內容為例,完成課文知識的講解活動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復習與二戰有關的知識,如“南京大屠殺”的問題,并向學生提出疑問:“眾所周知,在抗日戰爭中,日軍在南京屠殺30多萬中國民眾。然而卻有部分日本人否認這一事實。那么,我們該如何驗證這是不容改變的事實呢?”從而引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一步步聯想,從找相關的圖像資料、新聞報道開始,到隨后的中日雙方的相互佐證,從中不斷開拓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盡可能多的想出可以驗證這一史實的資料,如尋找一些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親歷者,聽他們說說自己當年親眼所見、親身經歷的事實,或是聽聽受害者和加害者之外第三方的說辭等等,引導學生從這些方面出發,尋找證據,證明南京大屠殺是不容改變、不可磨滅的歷史史實。如此,通過開展探究性的教學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使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得以深化和發展,使歷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得到了有效改進和提升。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歷史價值觀
歷史價值觀是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歷史價值觀的樹立不單單是讓學生學會從歷史的角度看問題,養成實事求是的態度,還在激發學生的歷史情感,使學生通過歷史學科的學習不僅能夠深刻認識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激發家國情懷,還能夠認識到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的重要意義。為了能夠將這些內容直觀地展現出來,初中歷史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為學生展示相關的資料,以此來激發學生強烈的情感體驗,為學生良好價值觀念的形成提供有利的條件。
例如,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部分內容為例,本課介紹了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勝利,祖國大陸實現了統一,新中國在歷經百年屈辱后,終于成立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相關的影視資料或是紀錄片,向學生展示開國大典的盛況,配備《義勇軍進行曲》的播放,激發學生強烈的情感,使之樹立熱愛祖國的信念,以及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奮斗的信心,為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提供有利的條件。又如,以《生活方式的變化》這部分內容為例,本課介紹了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使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社會保障制度在促進社會發展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為了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新中國成立以來乃至改革開放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改革前后人們的生活在各方面的變化,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優越社會制度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從而促進學生良好價值觀念的樹立。如此,通過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歷史中的人文因素,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對學生正確歷史價值觀的樹立有積極的促進意義。
總之,貫徹以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活動,能夠增強學生對學科知識的全面了解和認知,從而不斷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和品質的提升。為此,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我們應將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作為重要的目標開展教學活動,為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及良好教學效果的取得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黃云龍.初中歷史教學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研究[J].新課程(中),2017
[2]李新英.淺談初中歷史教學對歷史核心素養的解讀[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