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英
摘要:現代教學領域為了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實現學生文化底蘊和學科素養的提升,不斷要求教師在教學方面尋找新的突破方向。針對小學音樂教學展開教學研究,教師在教學中要保證課堂的活躍程度,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在教學中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合唱訓練,不僅能促進學生之間的和諧關系,還能在合唱教學中進行音樂課堂的有效教學。在音樂鑒賞課中,為學生展現音樂的魅力,讓學生從中感受音樂帶來的樂趣,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意識,在音樂課堂上實現有效教學。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踐策略;氛圍;活動;欣賞;
小學音樂教學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做好鋪墊,從而實現音樂課堂的有效教學。為了對小學音樂教學展開教學實踐,根據當前音樂課堂的教學現狀,找到影響教學效率的原因和問題,通過教師自身的教學經驗,結合教學環境和學生學習情況,找到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從而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學指導。針對小學音樂教學實踐進行研究與思考,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以下幾點有效教學策略:
一、活躍課堂氛圍,拉近師生之間關系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保證課堂的活躍氛圍,在學生看來,教師平易近人,對學生充滿關懷,會更容易被學生接納。由此一來,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就會比以往的教學有效很多。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學習音樂的趣味性,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喜歡音樂,并能主動學習音樂,首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探討學習的歌曲,也可以課前為學生演奏一段音樂,不僅可以緩解教學課堂的氛圍,也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
例如,對“報花名”進行教學時,教師為學生播放歌曲,并且為學生進行現場演唱,為了吸引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依據教材內容進行改編,學生根據自己編寫的“報花名”進行演唱。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音樂學習能力。學生在改編歌曲的學習中,活躍了課堂氛圍,教師和學生互動時拉進了彼此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有效教學。
二、組織合唱活動,加強學生集體榮譽
合唱教學是音樂課堂上的重點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專業的教學指導,訓練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演唱能力。教師不僅要向學生進行合唱技巧和發聲方法的教學,根據學生的性別和發聲對其進行合理分組,每個聲部都要進行組內練習,完成練習后進行整體練習。在合唱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僅對學生進行課程教學,更是對學生進行德育和美育的教學,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保衛黃河”的唱歌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這首歌曲合唱的視頻,讓學生了解到合唱的大致情況,通過對學生進行具體的教學指導,把學生進行分組排練,對比選出排練最認真的小組進行獎勵,在帶有競爭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對合唱練習更有動力。在每一組學生都練習完畢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整體的訓練。此時,要求學生之間不僅要有默契,還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在合唱訓練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實現音樂課堂有效教學的教學期望。
三、進行音樂欣賞,培養學生藝術修養
教師對學生進行音樂欣賞教學時,要保證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學習上。因此,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內容就要足夠的吸引學生的眼光,不斷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通過對學生播放音樂,讓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分辨其中的音色,感受音樂給人傳達的內容,最終學會對音樂的鑒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教學的質量,并不是一首音樂學生聽完之后就可以了,而是在聆聽的過程中發現新的知識,學會根據節奏判斷音樂想表達的情感。教師在音樂欣賞課上對學生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使得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得以提高,最終實現小學音樂課堂的有效教學。
例如,在“花好月圓”的音樂欣賞課上,教師為學生播放音頻,讓學生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判斷聽到了哪些樂器彈奏的聲音,從音樂的音色、速度、節奏等多方面感受這段音樂,并結合音樂的主題讓學生進行總結。對學生進行音樂鑒賞,目的是提高學生對音樂演奏的辨識度,加強對音樂基礎知識的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進行動靜結合的形式,不僅要對音樂學習進行實踐,還要學生聆聽音樂的聲音,對音樂進行欣賞。通過不斷提高音樂水平,實現音樂教學課堂的有效教學。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教學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審美意識、音樂素養的一門課程,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要注意以學生為教學主體進行教學,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目的,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加強學生對音樂的學習和應用,將音樂融入生活中,實現音樂課堂的有效教學。對學生進行教學時要注意教學方法,帶動全班學生參與到教學課堂中,只有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中學習,學生才能取得音樂方面的更大進步,從而實現小學音樂課堂的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王春明.淺析小學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實踐[J].學周刊,2018(21):157-158.
[2]潘廣惠.小學音樂教學實踐創新探析[J].中國教師,2013(14):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