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摘 要:隨著新課標改革的不斷推進,教育部越來越重視教師對學生解決問題技巧方面的培養。特別是對小學數學來說,從小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眾所周知,數學的學習主要是掌握解題思路和其中的運算邏輯,只有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技巧,學生才能夠在考試中如魚得水,以不變應萬變。因此,對于數學教師來說,應該從各個方面積極探索提高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技巧的教學策略,以促進學生學習效率和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決技巧;提問技巧;夯實基礎;多樣化
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技巧主要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去解決數學問題,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和邏輯,以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對于小學二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還不懂什么叫數學邏輯與數學思想,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積極引導與指導,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夯實基礎知識,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筆者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根據自己多年經驗,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
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下,教師往往是在提出問題的同時也給出問題的解決方法,習慣于一種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不注重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的培養,從而造成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比較弱。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需要營造一種積極、主動解決問題的課堂氛圍,因為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之間可以互相激勵,互相學習,從而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以講解“用厘米作單位量長度”為例,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掌握1厘米的概念以及掌握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教師在正式講授內容之前,可以先請兩位學生分別用直尺測量數學課本與鉛筆的長度,然后讓學生把測量的結果告訴大家,其中一位學生說書本是16厘米,另一位學生說鉛筆是14厘米,這時教師就可以提問學生是否知道厘米代表什么意思以及1厘米有多長,進而引出厘米的概念。接著教師可以把1厘米的長度用直尺展示給大家看,讓學生對1厘米的實際長度有具體的概念。教師把厘米的有關知識點講完過后,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如老師想測量一根粉筆的長度,但是我的尺子壞掉了,沒有了0刻度,同學們有什么解決辦法來幫助老師?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在學生思考過后,請學生舉手回答,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分析。總之,通過這種形式可以提高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興趣與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二、夯實知識基礎,降低失誤率
基礎知識是解決數學問題的根基。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學生掌握再多的數學思想也是沒有意義的。所以,這就告誡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把基礎知識學好,只有把基礎知識扎牢,才能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筆者在教學中發現,由于學生的粗心和馬虎造成答案錯誤的情況也挺多的,因此,教師就應該告誡學生要認真審題,仔細做題。總之,學生想要提高自身解決數學問題的技巧,夯實基礎知識和減少失誤率是兩大基礎,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講解“除法的初步認識”為例,本節課主要內容是讓學生認識什么叫做除法以及“平均分”的意義。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初步認識什么是除,為以后進一步學習除法知識打下基礎。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發東西來認識除法的實際意義和平均分的概念,如小明要把自己的6個蘋果分給3個朋友,他有幾種分發?哪一種分發最為公平?然后教師進行課堂訓練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于“三位數加法”的學習也是同樣道理,如果學生不會三位數的加法運算,那就更解答不出來有關三位數的應用題方面的題目。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與鞏固,把基礎知識學扎實以減少失誤的發生。
三、提高教師課堂提問的技巧
教師要想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最重要的是靠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與指導,這是整個過程的關鍵環節,所以教師在課堂問題的導入環節、提問環節、小組討論環節以及課堂練習環節都要重視問題的提問技巧。這就需要教師找到合適的方法提問學生,進而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與運算邏輯,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極大的耐心與責任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慢慢的學習中逐漸掌握數學問題的技巧,進而促進學生成績的提高。
以講解“三位數的減法”為例,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掌握是三位數的減法運算以及利用運算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可以以提問題的形式引出課堂內容,如教師在PPT上展示了一張表格,上面統計了從2012年到2018年國產動畫片的部數以及每年優秀動畫片的部數,然后請學生仔細觀察表格,計算出2013年優秀動畫片的數量比2018年少了多少?這個問題設計到兩位數的運算,學生很輕易的就答出了52-39=13,然后教師接著提問2013年動畫片的總數比2018年少了多少?針對這個問題,很多學生說讓兩者相減,筆者提問具體是多少時,又支支吾吾回答不上來,此時,教師可以把637-423的運算步驟在黑板上進行板出,帶領學生一起從個位數減去個位數進行運算,同時告訴學生三位數減法的運算要和兩位數是如出一轍的,這樣課堂內容就很自然的引出了。通過帶領學生一起去思考,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還能鍛煉學生的動腦能力,因此,教師應該要注意課堂提問技巧。
四、組織拓展訓練,鼓勵學生運用多樣化方法解決問題
要想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教師需要組織學生做大量的拓展訓練。俗話說:光說不練假把式,教師講授了再多解決數學問題的技巧,學生不去做題實踐,這很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教師在講述解題思路后,組織學生進行拓展訓練,在做題過程中,鼓勵學生會運用多樣化方法解決問題,不斷總結經驗和運算邏輯,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的提高。
以講解“有余數的除法”為例,本節課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理解余數的形成過程及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并會用除法算式表示有余數的除法。教師就余數的基本知識講述過后,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幾道拓展式練習題讓學生解答,以檢驗學生學習的整體情況,如用11根火柴最多能擺幾個三角形和正方形?各剩余幾根?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思考后分享自己的觀點,然后教師進行分析總結。最后,為了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課下教師可以再布置一道開放式題目,如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數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數是8,余數有可能是幾?如果余數是6,除數有可能是什么數?總之,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進行拓展式訓練,不僅可以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而且能促進學生解題技巧的提高,一舉兩得。
總之,教師如想要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技巧方面的進步,就要從各個層面積極探索高效的教學策略,在不斷實踐中進行反思,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陳錢勇.追求技巧還是發展能力—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價值思考[J].成才之路,2009(01).
[2]郝愛玲.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