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梅
摘要:創新是一種讓學生提出新問題、新想法、新結論、創造新事物的學習,本文就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閱讀教學課堂成為學生煥發出生命活力、放飛想象、鼓勵學生探究的課堂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嘗試,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揮,讓整個課堂“活”起來。
關鍵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想象;創新精神;自主探索
新《課標》中明確提出:要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學生智力的核心部分。培養創新型人才是21世紀社會主義建設的迫切需要。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培養創新人才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徑。只有以創新為目標,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帶動學生學好知識、學活知識,全面發展各方面綜合能力。因此,閱讀教學要注意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入情入境,激趣導航
在創新活動中,有了創新意識,才能抓住創新時機,啟動創新思維,產生創新方法。因此,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成為小學閱讀創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內容之一。教育學告訴我們“興趣是學生發展創新思維能力的巨大推動力”。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人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而且要有意識地創設情境,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自己也要有創新意識,要善于捕捉創新信息,發掘學生潛藏的創新誘因,把握創新時機進行創新教學。
例如:在教學《稱象》這一課時,我先創設一個融洽的課堂交流氣氛,使學生感到無拘無束。緊接著問:同學們,如果不用石頭你們還有更好的辦法稱出象的重量嗎?這一問,頓時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思維也變得更流暢了。有的說:用泥土,因為泥土比石頭方便;有的說:用水,這樣既省時又不費力氣;還有的說:用人最方便了,人能上能下。再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時,我剛揭示課題,有個學生突然問道:“老師,為什么課題用‘毀滅’,而課文大部分內容都是寫圓明園的輝煌景觀呢?”為了突出這一教學難點,我相機鼓勵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聯系自己平時所讀、所聞和自己課前收集到的材料,展開分析討論,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和探究問題的強烈欲望。從而培養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創新意識。接著,我抓住他們表述中的某些看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評議辨析,學生越議越明。得出了寫圓明園的輝煌,更能激發大家對“毀滅”的不甘與惋惜,對英法聯軍恨之入骨,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這一正確答案。這樣一引導學生就能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多途徑地解決問題,使學生的創新思維空前活躍,創新意識得到了極大的保護和培養。
二、自主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創造性思維主要表現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思維的新與活。就是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時,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和自己內心的感受,不盲從他人觀點,不迷信權威,不人云亦云;在表達自己意見和思考問題時,有自己的觀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語言,自己的真情實感。
創新能力的培養,也離不開創造想象能力的培養。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關鍵。因此,閱讀教師應該運用有效的機制和科學的方法,為學生提供表現創新的機會,發掘每一個學生的創新潛能。例如:教學《狐貍和烏鴉》一文,我充分利用課文,讓學生在學中思,思中疑,鼓勵他們敢于超出書本,超越教師,用發展的眼光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如:我利用結尾悟空白,培養思維的創造性。文中最后一句寫“狐貍叼起肉,鉆到洞里去了?!蔽乙龑W生展開,從不同角度去考慮:鉆回洞的狐貍得意洋洋地夸自己聰明,笑烏鴉是個大笨蛋;有的說狐貍美美吃了一頓,然后舒舒服服地睡一覺。我接著問:“當烏鴉眼睜睜地看著狐貍叼著肉鉆進洞時,烏鴉會怎么想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說烏鴉很后悔,它明白了狐貍說自己歌唱得好聽,是為了騙自己嘴里的肉;有的認為烏鴉會這樣說‘這下該怎么辦?孩子們還沒有飯吃呢?我真不是個好爸爸’。我適時加以引導:以前我們還學過有關烏鴉的哪篇文章?話音未落,一個學生就叫起來:老師,我知道,我們在一年級的時候還學過《烏鴉喝水》這篇文章。這時我緊追不舍:它們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學生們各抒己見,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有的說:《烏鴉喝水》這篇文章中的烏鴉很聰明,能夠動腦筋;而《狐貍和烏鴉》這篇文章中的烏鴉很愚蠢,被狐貍給蒙騙了。有的說:烏鴉愛聽好聽的話,所以被狐貍給蒙騙了。有的說:烏鴉真聰明,能想出好辦法喝到瓶子里的水。這樣一問,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把學生的思維引到了新的高潮。這種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去更新和創造,創新潛能得到了較好的開發,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鼓勵質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學源于思,思源于疑”,新基礎教育明確指出通過讓學生“質疑”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效率,培養大膽探索,勇于批判的創新精神。質疑是創造之母,世界上的許多發明創造都是源于質疑。少年兒童天真好奇,對凡事都愛問個為什么。作為教師應滿腔熱情地保護學生這種敢問敢駁的積極性,讓學生的思維沿著不同的方向擴展,去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提出問題。 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始終堅持創設平等、民主、寬松的教學環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并引導他們根據自己的想象和經驗大膽質疑,學會舉一反三,推陳出新,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加以分析歸納探索解疑,深刻理解所學知識。
四、在生活中實踐,拓寬學生的創新空間
經驗,來源于生活;創新,就要到生活中去。所以我們要把閱讀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積極創造條件,把行之有效的閱讀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進行嘗試實踐,遷移運用,探究創新。如:《狐假虎威》這篇童話故事可讓學生自編自演;《鯨》這種抽象說理的文章可以讓學生讀讀、畫畫、議議。學生在學中畫、畫中學、學中創。這樣,不僅使學生加強對課文的理解,而且也發展了創造思維。
面對未來社會空前激烈的競爭,培養一代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刻不容緩。因此,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發揮學科優勢,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去接觸生活,參加社會實踐,在小學中運用學到的知識,發現、探求新知識,獲得不竭的創新源泉。如:指導學生有選擇地進行課外閱讀,辦手抄報。可以推薦《十萬個為什么》、《小小發明家》等書讓學生相互傳閱,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發動學生參加社會公益勞動、家庭家務勞動,品嘗生活甘苦。開展“今天我當家”、“學當推銷員”等活動。在活動中讓他們利用假日學當家,體會父母操勞的艱辛。以推銷員的身份去“說商品”,大家來“比一比”,看誰說得好、賣得快。然后,把自己的親身經歷、真實感受寫出來,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感受到生活的奧秘,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操作、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的形成。總之,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要能形成有利于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把學生培養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
參考文獻:
[1]《廣西教育》2007年第5期.
[2]《教學參考》(語文版)2007年第1—2期.
[3]《小學中青年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