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銀清
摘要:小學階段的學習過程作為學生的基礎學習階段,對學生今后的成長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課改的不斷推進,小學階段各學科的教學理念和方式方法都得到了改變和創新,而在小學階段各學科學習中,數學這門學科的學習對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等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注意力集中度比較差,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因為教學內容的單調枯燥而降低學習興趣,從而阻礙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因此,本文就在此基礎上,從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現狀著手,分析小學數學學困生的成因,并針對性的提出因材施教的轉化策略,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階段;數學教學;學困生;因材施教
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難度較低,基礎性較強,是學生今后數學學習的基礎,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課改的不斷推進,素質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如何采取措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成為了眾多教育工作者正在思考的問題,如何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也成為了眾多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內容。本文對小學數學學困生的成因及因材施教轉化策略進行探究和分析,對促進學困生轉化工作的順利進行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
一、小學數學學困生的成因分析
(一)教師的教學理念落后,缺乏創新的教學手段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雖然意識到素質教育對學生今后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中仍然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式方法,過于注重對教材的講解,忽略了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的觀察和了解,對學生的思維過程缺乏掛住,學生被動吸收知識的現象普遍存在。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檢驗學生學習能力和對知識掌握程度的方法大多采用考試的方式進行,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和提高,極大的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由于不少教師并沒有充分了解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教學中大多采用大包大攬的方式,基礎差的學生跟不上教師的教學進度,基礎好的學生又覺得沒有挑戰性,沒有做到因材施教,阻礙了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二)家長沒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除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影響也比較大,家長作為學生生活和學習的榜樣,沒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也沒有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有的家長甚至主張學習無用論,久而久之,這樣的思想在學生的心里生根發芽,會慢慢的降低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理念也會受到影響。
(三)學生缺乏學習自覺性,學習目的不明確
在學習的過程中,小學階段的學生貪玩心比較重,沒有認識到學習的意義和重要性,有些學生為了完成任務而學習,被動的進行學習所取得的效果差強人意。在加上數學這門學科的學習需要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還要具備一定的耐心和持久力,而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心重,好動,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走馬觀花式的學習方式阻礙了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二、小學數學學困生因材施教轉化策略分析
(一)轉變教學觀念,遵循教學原則,科學指導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首先,為了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果,更好的在教學課堂上實行素質教育,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就要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擺脫傳統教學理念所帶來的影響,深入認識到素質教育對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然后遵循循序漸進原則、因材施教原則、個性化教學等原則,開展教學活動。同時,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擺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教師還要充分了解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然后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比如,在新授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進行預習,可以通過問題的形式,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新課內容,然后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樣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了解學生基本學習能力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設置不同的教學任務,針對學習能力差的學生,教師要設定難度較低的教學任務,針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在其掌握了基本數學知識的前提下,設定有一定難度的教學任務,鼓勵學生自主進行學習,幫助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對學困生進行轉化工作的同時,教師還要從學生的個性特點著手,因材施教進行個性化教學。比如,內向不愛表達的學生,教師要采取適當的方式鼓勵學生相信自己,對于一些學習積極性較低的學生,教師可以選擇他們喜歡的內容,在結合實際生活后進行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創新教學手段,加強對數學興趣的培養
數學這門學科的學習過程中,不少數學知識和概念比較枯燥單調且難懂,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晦澀難懂的,極容易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的教學現狀,因此,教師就要在教學中設置適當的教學目標,針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對學困生的目標設置不能太高,要根據實際情況,在遵循相關教學原則時,循序漸進的設置目標,從簡單到復雜,從少到多,一步步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變式訓練的特點和優勢,讓學生在掌握了相關數學知識后能夠及時的做到查漏補缺。教師還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在生動的課堂氛圍中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
(三)創新評價方式,看到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進步
創新評價方式也是一種因材施教的教學手段,能夠較好的提高教學效果,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小學階段的學生開始有了自我認知,他們渴望得到家長教師的認可,但是由于其抗挫折能力較低,受到挫折后無法自行調節,變壓力為動力,自信心會大幅度降低。因此,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讓學生能夠在失敗和落后的時候去分析自己失敗的原因,然后加以改正,從而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其次,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正確的表現自己,給數學學困生自信,引導其正確的表現自己。通過提問的方式增加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問題提出后,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表現,針對性的選擇學生進行回答,并給予一定的鼓勵,可以是口頭表揚,也可以是肢體的鼓勵。同時,教師不能將考試作為評判學生學習能力高低的唯一因素,要創新評價方式,將學習過程中學生作業完成的情況、學生的課堂表現等作為學生學習能力的評判標準中的內容,這樣能夠有效的鼓勵學困生的積極學習,調動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困生能夠更有效的提高學習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的課程學習作為學生學習的基礎階段,對學生今后的成長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數學學習中,由于數學知識的晦澀難懂,不少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降低,成為了數學學困生,為了對這類學生進行轉化工作,教師就要轉變教學觀念,遵循教學原則,科學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還可以創新教學手段,加強對數學興趣的培養,并創新評價方式,看到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進步,從而促進學困生的轉化,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斌.小學數學學困生的學習現狀與轉化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 2016 (05) .
[2]李悅.小學數學“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 2017 (02) .
[3]類維漢.淺談農村小學數學后進生的產生原因及轉化策略[J].學周刊, 2018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