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摘 要: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展開的有效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激活學生的既有數學知識,喚醒其生活經驗,還要能在愉悅的數學活動氛圍中完善和優化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本文試圖以教材為媒介,以實踐探究為主要手段,基于學生的數學教學經驗從以下四個方面探究打造數學智慧課堂這一終極目標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初中數學;活動經驗;教學探究
新課程的改革熱潮,數學活動經驗的教學方法引起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教師在教學中要想完美完成教學任務,就需要把握新課標和教材特點,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有效組織與開展教學活動,在實踐探究教學中幫助學生積累活動經驗,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助推數學課堂高效構建。
一、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積累經驗
能力的提升需要借助相關活動才能實現,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可以針對具體數學教材內容開展一系列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動”中激活思維,在動手操作中實現思維自然生長,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比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通過“剪紙”活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并觀察,學生在觀察、折疊和剪裁的過程中有了充足的思考、操作、實踐與想象的空間,在動手過程中初步感悟了剪紙與軸對稱之間的內在關聯,這對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有重要意義。教師在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注重引領學生用數學的思維觀察和思考,在分析與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過程中實現數學課堂真正教育價值。
二、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生成經驗
教師在開展活動教學時往往會根據學習內容充分考慮班級學生的實際學情,在既有學情認知中創設有效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探究知識的過程中充分感知數學知識的動態形成過程,明白知識是如何發生和發展的,以此積累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同時,在活動內容的選擇上,教師需要在備課時充分研讀教材,從中選取具有探索意義和教學價值的內容,讓學生在自主探究與深入思考的過程中感知數學思想方法,生成活動經驗。
比如,在教學《勾股定理》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勾股定理的古老背景知識,通過各個時代的數學家探索過程了解讓學生初步認識勾股定理,在嘗試驗證勾股定理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本知識,通過課本內容自學引導學生闡述定理內容,在驗證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出示兩個直角三角形圖,讓學生自主探究如何通過面積相等得出勾股定理,在此過程中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同時自主習得的知識學生的印象會更加深刻,能在實際解決問題時學會舉一反三。
三、讓學生在“合作討論”中獲取經驗
合作討論某一知識內容是新課改背景下學生主體地位的充分彰顯,教師在教學中針對某一學習內容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能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積極投入到數學課堂中,在相互之間的合作交流與互動過程中探究知識,從而獲取有效的數學活動經驗。
比如,針對線段最短問題的解決,教師可以設計一節主題課“將軍飲馬的秘密”引導學生探究。在此課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呈現《古從軍行》古詩詞內容引導學生進入探究情境,由此將其中蘊涵的數學問題梳理出來,在如何使得將軍行走路程最短的問題探究中,教師可以將班級的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和討論交流中得出本組認為正確的解決方案,在探究活動中,學生逐步深化思維,在“做”的過程中積累了活動經驗,攻克了教學重難點,最終獲得成功喜悅,讓數學問題理解起來更加透徹有效。
四、讓學生在“探究反思”中提升經驗
數學課堂中針對某一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后,并未學習活動的結束。數學信息過程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教師需要借助探究反思對教學過程中師生的表現、整個解題過程中對知識的剖析及產生錯誤思路的原因進行分析,在深入反思問題的過程中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實現學生的數學能力提升。
比如,還以“勾股定理”教學為例,教師在傳授完相關知識后,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性總結,讓學生在回顧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悟數學之靈動與魅力,這不僅能幫助學生回顧課堂學習過程,也讓學生在反思中總結與梳理了解題要點,在課堂過程的反思中明白了數學的得與失,對透徹理解問題本質,積累豐富數學活動經驗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數學活動時學生積累數學經驗的重要載體,作為學生進一步學好數學和應用數學的鏡子,教師的數學教學離不開數學活動的組織開展。教師在教學時要能夠充分重視學生數學活動經驗培養,依托數學課堂,通過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積累經驗;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生成經驗;讓學生在“合作討論”中獲取經驗;讓學生在“探究反思”中提升經驗,在豐富的活動實踐探究中讓學生親歷數學活動,感知和感悟數學知識,提升自我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龐海燕.務實避虛,讓體驗成經驗——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的活動體驗[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5(33):38.
[2]高養生.關于初中數學活動教學的思考[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8(0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