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其永
摘要:書法作為中華民族一門藝術,書法作為基礎教育中的一門必修課,關系到學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其開展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提高學生書寫能力和創造力。認真學習中國書法藝術可以使學生養成高雅的審美情趣,增強對中國書法的熱愛和文化的理解,促進學生在性格、態度、氣質、情懷等內在方面的提高。
關鍵詞:書法教學;審美能力;傳統文化
一、 引言
中國書法藝術歷史悠久,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用手工來進行書寫漢字的機會越來越少,因此目前許多學生書寫水平較差,也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書法培訓和教育,這樣他們就缺少了這方面的鍛煉,嚴重阻礙了學生對書法的認知,使得學生對書法的學習不夠重視,興趣度不高,從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能力較弱。所以在學校當中,教師利用傳統書法來引導學生進行素質教育,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能夠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大家的認知和審美能力。
一、什么是書法審美
所謂審美能力是指學生對美的藝術、事物、品格的感受及認識能力。通過這種感受和認識使其形成高尚的道德感和達到人格美的境界。書法審美能力培養包括對書法的點線美、結體美、空間美、意趣美、鑒賞美、創造美等活動,是人類特有的精神活動。
二、審美能力培養策略研究
(1)提高認識,積極對待
提高對寫字的認識,就是希望教師把對學生寫字的要求,不要只停留在書寫“正確、端正、整潔”上,當然,這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對書寫作業,應答試卷的要求,這無可厚非。但要提高到文化品位、審美情趣、愛國情感的培養和教育上,就顯得遠遠不夠了。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并積極對待,這就很有必要把我國書法藝術方面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如漢字字體真草隸篆的藝術特點及其發展和演變。歷代有名的書法家,東晉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楷書四家:歐顏柳趙;北宋四家:蘇黃米蔡;明清大家:文征明、董其昌、趙之謙、鄧石如;近現代書家吳昌碩、于右任、沈尹默、啟功。
(2)培養學生鑒賞心理
書法是造型藝術,具有意蘊美、形式美、情感美等審美因素。意蘊美,是藝術家在書法創作中呈現的意境,這種意境能夠帶動鑒賞者情感,使其情感與書法作品形成共鳴,進而增強學生對書法作品的感悟能力;形式美,體現在書法作品的線條、布局是否恰當。人們在接觸藝術的第一步應增強感受藝術審美形式,品味書法作品中的布局、線條等。情感美是藝術家通過線條、章法等形式,傳遞的情感,這種情感在書法鑒賞教育中會被他人感受與識別到,也是一種認知活動。在書法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鑒賞心理,帶領學生去鑒賞書法作品,讓學生去感受書法作品中的情感美、意蘊美、形式美,增強學生鑒賞技能,使學生在鑒賞中形成鑒賞心理,進而培養學生書法綜合素養。同時,在書法鑒賞教育中,教師以問題為導向,引領學生去思考、探究書法作品,將學生分成小組合作模式,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鑒賞作品,增強學生對書法作品的感悟能力與體驗能力,之后教師引領學生去臨摹作品,教師發揮引領作用,規范學生書法技能,進而培養學生書法實踐能力。
(3)認真臨摹書帖,學以致用
學生知書法史的體系,知觀察之法之后,便可以進入操筆而練的階段了。教師當引導學生認真地臨摹書帖,引導學生以審美之心、觀察之心投入到書法練習之中。“一日臨帖,一日不為人作書”;而日日臨帖,則可力透紙背及至入木三分。例如,教師可指導學生先臨摹唐·褚遂良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習得楷書之形神,再臨摹王羲之的《滕王閣序》,習得行書之形神。在臨摹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多注意各自的起筆、轉筆、收筆的感覺,并有意地同摹本相比較,將觀察到的特色和精要轉化為自己的筆觸,從而在勤摹勤練之中提升自己的筆感、手感,漸漸提升自己的書法水平,慢慢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
(4)書法教學領悟傳統文化
中國書法最鮮明地體現了中國文化精神。書法是承載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書法中的間架結構就是對中華文化和諧精神的解讀。漢字結構關系中的主次、收放、穿插避讓、呼應等原則,正是中國傳統的處事原則,猶如團體精神中的禮讓、互助和協作。因此,書法學習過程就是領悟中華傳統文化的過程。我國的書法文化涉及到漢字的背景發展文化、詩詞演變文化以及筆墨紙硯優秀文化,本質上都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類型。書法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名家字帖內涵,掌握漢字背后的經典文化,在不知不覺中體會到祖國的璀璨文化,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適應我國教學理念。
(5)提升學生書法鑒賞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新《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完善人格”。書法表面上是對漢字形體的塑造后產生的美感,但其內在精神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審美思維、藝術理念等真實展現。也是對書法家的人生閱歷、文化修養、社會環境等方面的一個真實的寫照,在中國書法史、中國書法家人物傳記、作品等,都充分說明了這一觀點。在品鑒書法作品的藝術美時,重要的是闡釋書法作品中蘊涵的內在之美后,引導學生在欣賞美的同時,提高自身內在精神世界,從而使書法教學達到藝術美與藝術內在美的和諧統一。
(6)參觀書法展覽拓寬書法審美眼界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學校小課堂,生活大課堂,書法審美能力還可以通過生活大課堂來培養的。書法學習過程是枯燥繁復的,不利于孩子的接受和堅持。要想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除了在學校的小課堂上學習以外,老師還應帶著孩子走出課堂,深入生活,比如到博物館、歷史名跡游覽,參觀各種大型書展等。孩子們時而在國子監和孔廟親歷古代科考的場地,研究匾額碑刻的歷史;時而在國博穿越魏晉,欣賞青銅之美;時而在國圖暢游文字起源。時而到蘇州,約會“王羲之”,探訪“唐伯虎”,水鄉泛舟,江南風光躍然紙上,柳巷追逐,感受歷史的溫度;時而在西安,看秦俑想大秦盛景,大雁塔下水墨日落,九成宮里觸摸千年的線條;時而景德鎮中,書法碰上“瓷兒”,手繪、手寫、親手制瓷,流連徽派名家故居。生活大課堂中的書法審美將是孩子在學校小課堂上永遠無法得到的寶貴的審美財富。
綜上所述,書法教學是學校為學生實施美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對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藝術審美能力具有促進意義。在書法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書法鑒賞教育的開展,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根據學生發展需要,為學生提供多樣化風格書法作品,以情感為導向,帶動學生情感,增強學生對書法作品的感悟能力,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董江海.中國書法審美標準的確立[D].北京師范大學,2015.
[2]郭巖.書法欣賞的審美標準[D].首都師范大學,2015.
[3]徐建.略論書法欣賞的審美特征[D].池州師范大學,2017.
[4]鐘明善.書法基礎與欣賞.[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
[5]鐘明善.書法基礎與欣賞.[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
[6]沃興華.中國書法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7]朱前永.論書法教學的德育功能[J].現代教育論叢,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