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瑞秀
摘? 要:數學作為國民基礎教育三大科目之一,在教育工作中占據著很大的比重,其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因此,教師要使用更加科學合理的方法讓學生學得更輕松、高效。但在現實的教學中,由于數學知識自身具備的抽象性,讓很多學生難以提起興趣,導致教學效率低下,給教師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關鍵詞:初中數學;思維導圖;教學方法
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各界對于教育工作本身的訴求正在不斷改變,這一系列改變帶來的蝴蝶效應直接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方法也在不斷產生變化。將思維導入與數學課堂之間有效結合的教學方法營運而生,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對思維導圖如何運用犯了難,那么,教師應該怎樣做呢?本文將圍繞這一問題,根據個人教學經驗以及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理論研究成果,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展開論述。
一、思維導圖的概念與特點
我們都知道,人的大腦在記憶、學習時,相較抽象的知識來說,更容易學會、記住圖像型的東西,因此,運用思維導圖是很好的教學方法。但在使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之前,教師首先要對思維導圖的概念以及特點進行深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在教學中使用思維導圖對學生開展數學教學。
(一)思維導圖的概念
思維導圖是一種文字與圖形相互結合、同時存在,并能夠提高思維能力、開發思維潛力的簡單工具。
(二)思維導圖的特點
1.思維導圖具備豐富的色彩,有效地將不同內容進行區分。
2.思維導圖具備多種線條,用線條表明知識間的關系。
3.思維導圖具備豐富的聯想功能。
教師要在數學課堂中運用思維導圖,就要以上思維導圖的概念及特點有初步了解,才能將思維導圖更靈活地運用于課堂當中。
二、課前預習,思維導圖助力夯實基礎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課前預習,學生在預習時會表現出明顯的盲目性,預習沒有頭緒,將課本通讀一遍,缺少了思維過程,而將思維導圖運用到預習中,能夠有效地改善這一現象,讓學生產生劇烈的思維活動。在學生預習的工作中,教師將思維導圖引入預習工作中,能夠有效地改善學生預習的盲目性,思維導圖具備的“導向性”特征能夠對學生的預習產生引導作用。
在學生進行“勾股定理”相關知識的預習時,閱讀課本,只能通過課本給出的內容得到結論。即“a2+b2=c2”也就是“兩條直角邊的平方相加等于斜邊平方”,而對為什么得到這種結論的推理、計算過程一知半解。教師要在學生進行預習之前,將勾股定理的思維導圖向學生簡單介紹,使學生初步了解勾股定理是什么,研究的對象是什么,能夠在哪些方面進行運用,并要求學生根據并利用思維導圖的“導向性”特征,去對勾股定理進行深入思考,并將勾股定理知識在學生腦海中形成粗淺的知識結構,讓學生能夠較為淺顯的了解勾股定理的發現過程、發展過程、推導過程以及a2+b2=c2公式的變化形式。
通過思維導圖在預習過程中的介入,學生能夠初步將思維導圖中的勾股定理知識結構化,并粗淺地了解勾股定理的推導過程,從而在教師正式開始教學時能夠跟得上教師的思維,使學習效率進一步提升。
三、課堂教學,思維導圖構建知識結構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占據課堂主導地位,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這樣的教學模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成績,但從長遠的角度上看,這種缺少學生思維活動的教學已經不合時宜,其弊端也暴露無遺。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將思維導圖引入課堂,能夠有效地改變學生缺少思維活動的現狀,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讓數學課堂的互動性更強。
在進行“勾股定理”的課堂教學時,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而學生未必能夠跟上教師的思維,在教師進行講解之后學生也不一定能夠對a2+b2=c2公式的推導過程有詳盡的了解。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使用未完成的思維導圖向學生展示,將未完成的空缺部分留給學生,并著重對公式的推導過程進行講解,讓學生在課堂中緊跟教師的講解,對勾股定理進行思考,從而對公式有深入的認識,完成思維導圖。這樣一來,學生既然能夠完成思維導圖的空缺部分,說明學生已經講勾股定理的知識結構牢牢掌握,并能夠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外化,在腦海中形成完整的勾股定理知識體系,并能夠運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當中。
通過思維導圖在課堂教學中的介入,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提升了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使學生對勾股定理了解得更加透徹,也使學生的數學思維有所提升。
四、課后復習,思維導圖整合教學內容
在傳統的課后復習中,教師為學生布置了大量的練習題目,讓學生通過做題去對知識進行鞏固,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會對某些角度的題目產生定性認識,一旦將解題角度進行變化,很多學生會“腦子轉不過彎”,不能快速地完成題目,而這種現象就是對教學內容掌握不牢固的表現。在課后復習的過程中,教師將思維導圖引入,能夠幫助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對勾股定理進行思考。
在進行“勾股定理”的課后復習時,教師可以與課堂教學采用類似的方法,將思維導圖的空缺部分進行變更,或逆向變化課堂所使用的思維導圖,讓學生能夠以不同的角度再次自主學習“勾股定理”,“二次創作”知識結構,將勾股定理的知識以全新的角度進行理解。當然,適量的習題必不可少,讓學生在題目中展現學習成果,從而讓教師能夠對學生的掌握情況有一定的了解與掌握,找到學生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與特殊性問題。
通過思維導圖在課后復習環節的應用,改變了傳統復習階段的“題海戰術”,讓學生的知識框架進一步完善,也幫助學生能夠更加靈活地運用勾股定理到解決問題當中。
綜上所述,教師在數學課堂中使用思維導圖時,首先要對思維導圖的概念與基本特征有相對清晰的認識,以便教師能夠在課堂的三個環節中靈活運用,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其次,在課前預習時,根據思維導圖消除學生的預習盲目性;第三,在課堂教學時,通過思維導圖讓學生緊跟教師的講解思路,從而使學生能夠對知識結構有初步的掌握;最后,在課后復習中,采用與課堂教學相似的方法,讓學生以不同的角度對知識結構進行理解。
總而言之,思維導圖與數學課堂的結合,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要靈活運用思維導圖,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果。
參考文獻:
[1]陳海龍.思維導圖在初中數學概念教學中的運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7):156.
[2]石維.思維導圖在初中數學學習中的運用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