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惠蓮
摘? 要:朗讀教學法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學方式,是小學生在低年級打好基礎、激發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對于低年級語文教學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對朗讀在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中的作用進行分析,分析朗讀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方式,為提高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質量提供一些思路,激發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關鍵詞:朗讀;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教學作用
引言:
低年級小學生主要是指小學一二年級的小學生,這個年紀的小學生剛剛進入正式學習階段,字詞掌握不多,生活經驗不足,視野范圍有限,朗讀的難度很大,直接進行朗讀教學的效果較差,需要小學語文教師有序進行教學,幫助小學生降低朗讀學習難度。朗讀的教學形式有很多,單人朗讀、團隊朗讀、表演朗讀均能夠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進行,幫助提高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的質量,需要教師進行適當使用。
一、朗讀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一)發展小學生語言
語言是一種具有獨特發展規律的技能,并非單純靠習得就能夠掌握,需要靠多個方面、形式的訓練才能夠有效掌握,提高語言應用能力。朗讀是一種符合語言發展規律的教學方式,小學生通過大聲的朗讀可以有效協調口語表達、聽力、思維三方面,提高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注意力,提高小學生學習語言的效率和質量,提高小學生的漢語水平。
(二)充分激發小學生的想象力
小學低年級語文課文大多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排版,文字部分淺顯易懂、篇幅較小,小學生在朗讀過程中能夠接受圖像帶來的大腦右半球刺激,也能夠接受文字帶來的大腦左半球刺激,這樣的左右腦交替開發方式有益于小學生的思想、思維成長,充分激發小學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和效率。
(三)激發小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引導者,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小學生興趣的激發,使小學生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小學低年級的朗讀教學同樣需要激發小學生的興趣,無論是小學一二年級的教材內課文,還是課外讀物,都有篇幅短小、內容趣味性高、形式多樣化、圖文并茂的特點,能夠有效減輕小學生持續朗讀的乏味感,持續激發小學生的朗讀興趣,持續激發小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
(四)為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創造氛圍
朗讀是一種有聲的知識輸出過程,知識輸出過程中能夠為學生創造一種課堂氛圍,小學生在集體的、活躍的課堂范圍中能夠更輕松地進行朗讀學習,使小學生體會到朗讀、語文學習的樂趣,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和效率。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小學生能夠更輕松地表達自我思想,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更多的思想、價值觀、情感態度,提高小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朗讀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方式
(一)培養小學生的朗讀興趣
培養、激發、調動小學生的朗讀興趣,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從多個方面采取行動,一方面是用趣味性高的朗讀內容培養、激發小學生的朗讀興趣,另一方面是多采用對話的方式激發小學生的朗讀興趣,提高朗讀內容的互動性、靈活性,使教材內外的朗讀質量得到提高。與傳統的單人朗讀相比,對話朗讀更貼近小學生的日常生活,更能夠被小學生接受,從而有效激發小學生對于朗讀學習的興趣。興趣得到提高,小學生的朗讀學習質量必定得到提高,語文學科學習質量也隨之上了一個臺階,這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步驟,需要得到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視。
(二)在生字詞清掃完畢的基礎上進行朗讀教學
生字詞的存在對于小學生的朗讀而言阻礙程度很大,教師在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過程中要抓好朗讀內容的生字詞清掃工作,提高小學生朗讀的順暢程度和整體質量。因此,在進行小學低年級語文課文朗讀前,小學語文教師要進行范讀、領讀工作,引導小學生逐個學習掌握生字詞,達到會讀、會認、會寫的程度,在此基礎上實現小學生的獨自朗讀。例如:冀編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贈汪倫》一詩中,“李” “欲” “踏” “潭” “情”都是生字,教師在引導小學生進行獨立朗讀時,要先突破這些生字的認讀、認寫關,為小學生的朗讀學習奠定基礎。
(三)提升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的朗讀時間
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給予小學生固定的朗讀時間,從時間劃分上提高對小學生朗讀的重視程度,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朗讀學習習慣。課堂的45分鐘時間被教師看得很重,每一份時間的劃分都關系到教學目標的完成,想要發揮朗讀在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中的作用,必須要從時間分配上著手,提高小學生對于朗讀的重視。很多小學語文教師認為朗讀習慣的培養主要在于課外時間,課堂上只給小學生幾分鐘的時間,導致小學生沒有養成朗讀的好習慣,課外閱讀質量和效率也不足。
結束語:
朗讀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實際應用時也突出了很多問題,需要小學語文教師適當使用朗讀的教學形式,解決教學問題,不斷提高小學生的朗讀水平,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李穎.朗讀教學在小學低年段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實施現狀及對策[D].沈陽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