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宏
摘要:高效課堂的含義是指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將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的課堂,在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細化、對合作活動的優化,以及應用現代媒體資源,都能夠有效提高教學的質量,促進高效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構建。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目標;合作;媒體
隨著新課改進程的不斷加快,在對學生進行道德與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不再只關注對學生進行基礎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教學,也關注學生綜合素養的發育程度,因此,教師也開始積極探索促進高效課堂構建的策略,并在實踐教學中進行應用,促進道德與法治課堂綻放應有的光彩。那么在當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如何進行教學策略的優化,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
一、細化目標,做好導向
課堂目標的設計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設計的開端,教學目標中的內容也指向課堂中學生將會發生的某種變化,因此,在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教學中,教師也應當對教學目標中的內容進行細化設計,從而做好課前的指導工作,在落實教學目標中要求的同時,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
例如,在《踏上強國之路》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進入如下目標的設計:
(1)國家認同:引導學生認同我國改革開放的政策;
(2)理性思維:讓學生思考我國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之路的原因,實現理性思維的發展;
(3)健全人格: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能夠強化愛國主義意識;
(4)法治意識:讓學生認知改革開放政策是受我國法律保護的,形成法治社會意識;
(5)社會責任: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更加堅定走我國的強國之路,自覺做國家政策的維護者;
顯然,上述教學目標從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素養各個方面對學生進行了要求,教師在以上述目標為導向,進行教學策略的設計,不僅能夠深化學生對本節課的認知,同時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
二、優化合作,促進互助
從當前社會對人才提出團隊合作的能力要求后,教師就將合作活動引入課堂之中,促進學生合作能力的發展,以便更好地配合社會的需求。但是,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應用合作活動,往往出現教學效果不如預期的現象,究其根本是教師沒有根據學生的實情,進行組員合理安排造成的。因此,為了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實際道德與法治知識認知情況進行分析,從而提高合作的效果。
例如,在《追求民主價值》這節課中,教師先對班級中的學習進行學情的調查,并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將學生進行層級的劃分。隨后,教師按照同組學生相異性質、異組之間相似性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組員的安排,使得每個小組中學生對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特點等知識的認知程度呈現差異化的分別。緊接著,教師讓學生按照分配好的小組形式,共同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討論,并讓小組中對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特點等知識的認知程度較好的學生,對組內的其他學生進行指導,加強整體小組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認知效果。在學生的互幫互助中,學生的合作能力也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
顯而易見,在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知識教學中應用合作活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進行組員的合理安排,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利用媒體,豐富結構
教育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教學形式的變化,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當前社會也呈現出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在該趨勢下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活動,教師也可以利用現代教育資源的優勢,優化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講解形式。
例如,“多媒體”具有操作簡便、形式多樣的特點,在《中華一家親》的教學中,教師先使用多媒體中的影音功能,向學生展示介紹中國的多元民族,讓學生可以在動態的視頻中,初步認知本節課的知識。隨后,教師使用框架圖的形式,向學生展示“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等知識,讓學生可以從整體上把握本節課的知識,從而更好地掌握課堂教學的節奏。緊接著,教師再使用不同民族的圖片結合本節課的文本內容,對學生進行細致的教學,讓學生在不斷變化的圖片和理論知識中,維持對課堂的關注度,從而實現高品質課堂的構建。
可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媒體資源的優勢,優化知識呈現的形式,從而逐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總而言之,在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教學中,教師進行教學策略的優化,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但是,這些卻不是在一節課的教學中就可以實現的,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因此,在之后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分析教材當中的知識點,結合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認知特點,以及現代化的教育技術,不斷創新新穎的課堂教學形式,并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進行實踐應用,從而積累教學的經驗,逐步構建完整地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知識教學的體系,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桂杰.論如何打造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高效課堂[J].基礎教育論壇,2018(32):48-50.
[2]邵永強.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互動式教學的應用實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25):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