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鵬
摘 要:隨著中學音樂課程改革力度的不斷增大,素質教育已經成為了每一名教師所遵循的教學理念。在而情感教育是新課標提出的有效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音樂基礎。在初中的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從符合中學生的音樂表現規律出發來設計教學活動,根據學情和授課情況及時對課堂環節進行調整,從而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浸透情感教育,以培養學生熱愛音樂,熱愛生活的美好品質。
關鍵詞:音樂教學;情感教育;完美融合;情感共鳴
音樂的魅力在于它能使人在聲音的節奏和結構上感受和享受美,能釋放人的情感。現階段我國初中音樂教的主要任務更加偏向于情感教育。通過音樂的旋律,培養學生欣賞和感受音樂的美,達到培養學生內在氣質,陶冶情操的目的。下面,筆者結合實際教學工作經驗對初中音樂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初中音樂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現代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對學生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情感狀態有著很大幫助。情感教育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將情感教育融入初中音樂教學中,一方面可以輔助音樂教學,提高音樂教學的魅力,有助于音樂教學的有效開展,另一方面情感教育可以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和欣賞能力,使學生充分領略音樂的魅力,大大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
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是促進學生智力,道德,思想的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之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培養,應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同時,教師應對原本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模式進行合理的整合創新,明確教學目標以及音樂資源的有效利用,同時再將情感教育有效地融入到日常的教學當中,這樣才有夠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二、初中音樂教育與情感教育完美融合的策略
1.創設情感教學課堂情境,激發學生音樂情感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情感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能夠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學生的聽覺、視覺和其他感官細胞被感染,以激發學生的情感。這種創設音樂欣賞情境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們有能力將所掌握的音樂體驗與理解能力實現轉化,將所獲得的欣賞能力實現升華,對于音樂教學和學習來說,多次聆聽是必要之舉,沒有一種無所不包的聆聽方式,一次聆聽,難以窮其祥。對于音樂教學和學習來說,多次聆聽是必要之舉。作為音樂教育者,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深入認識所要傳授的音樂作品,然后盡可能多的將各類音樂引入到自己的課堂教學當中,提高學生對于不同風格音樂的鑒賞能力,激發學生的音樂情感,觸類旁通,從而也能鑒賞同一時期、風格相近的其他作品,達到一舉多得的作用。
2.結合舞蹈滲透情感教學,促使學生產生共鳴
提到音樂,就可以想到舞蹈,歌舞不分家是最貼近學生生活的藝術形式,也是最容易滲透情感教育的教學方法之一。音樂和舞蹈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可以比喻為一出一入的關系,學生用心去聆聽,就要用身體去表達,可以說音樂是情感教育的源泉,用音樂激發學生們的想象力,而舞蹈可以說是一種不同的表達方式,讓學生將音樂的情感轉化成為舞蹈的表達,促使學生產生共鳴,才是最有效的情感教育,才能夠最終達到陶冶情操改變人格的作用。例如,在初中音樂教學當中,有許多民族的音樂,在進行這些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將民族舞蹈融入進課堂教學當中,讓學生能夠領略民族的藝術風情,感受不同風格的音樂對于人們內心情感的影響。此外在進行欣賞課的教學時,教師要結合課堂實際,對初中音樂欣賞課的要求和有關問題進行更高層次的、更加發散的思考,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3.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明確學生主體地位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要滲透情感教育首先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讓教師與學生進行平等有效的交流和溝通。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地位,只有凸顯出學生主體的地位,才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才能讓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更多的火花,從而進行深入的情感交流。要做到這一點,平時的積累真的是相當重要,我們要腳踏實地上好每一節常態課,與學生共成長。要想播撒陽光到學生心里,你自己心里必須先有陽光!此外,在教學中讓學生快樂的同時,不斷地提高學生素養的,也提高自身的音樂修養,在教學中進行減法,在備課中要進行加法,靜下心來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做一個有音樂情懷的老師。
綜上所述,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規范課堂教學用語,每一個環節的提問都要深思,要提出有意義的問題,更多的把問題變為陳述性語言。要重視音樂教學中課堂復習鞏固這一重要的環節,抓好課堂復習鞏固,將帶給學生不一樣的學習音樂的效果。鼓勵音樂老師們要加強自身的基本功修養,不斷地學習豐盈自己的教學內功。持之以恒,用最大的熱情對待我們熱愛的教育事業!
參考文獻
[1]陳亞彬.通俗音樂與初中音樂教學的碰撞與交流[J].北方音樂,2017,37(21):255.
[2]安亞男.初中音樂教學中對學生樂感與鑒賞能力的培養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7(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