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用主義十分容易被庸俗化解讀,但其實古典實用主義誕生之初的立足點就是對傳統形而上學問題的反思。此文目的就在于將杜威的實用主義放在與傳統形而上學的關系中來對其做一個敘述,并大致描繪出杜威對經驗概念改造的三個維度,即黑格爾維度——達爾文維度——實踐維度。
關鍵詞:杜威;形而上學批判;實用主義;實踐
一、引言
理性主義傳統經 “我思故我在”被推向了一個高潮,經黑格爾理性主義達到了巔峰,他將一切存在都看作是絕對精神的自我外化。而理性主義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理性主體與世界客體的二元對立。而這種二元對立又必然產生的問題就是作為認識論的問題,主體如何超出自身來認識外物?作為本體論的問題,本體如何先驗地統攝其他存在物?以及主體間性的問題,主體與主體之間是否有一種先天的聯系?但是在二元對立的前提下,這樣的問題必然是無解的,這最終導致了文化與文化之間永遠只是抗爭。
“在哲學本身以內的后果是沒有多大意義的。但是哲學上的二元論卻是通過簡明的陳述承認生活中有一種進退兩難的局面;承認在相互作用中的軟弱無力;承認沒有產生有效的轉變能力;承認調節和理解力的局限性。”1
因此有必要對形而上學進行一番改造,而杜威的實用主義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此問題的一個回應。
二、皮爾士和詹姆士改造形而上學不徹底處
在提及杜威對形而上學的改造之前有必要帶到皮爾士和詹姆士對形而上學改造的不徹底之處,因為這有助于我們更好的理解杜威哲學是怎么來的以及他在哪些關鍵點突破了前人的做法。
1.皮爾士的做法
皮爾士將心靈和思想放在語言中來談,認為思想只有被表達出來才是思想,我們憑借著語言在進行思想。因此皮爾士已經用主體間性來打破主體形而上學。但其實不足之處也很明顯,因為即使用主體間性取代單個主體,仍然還是存在著問題——即語言歸根到底仍然是主觀的東西,它與世界的關系是怎樣的,或者說語言的意義來自于哪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皮爾士那里仍然留有二元論的殘余。他后期從語義學轉向語用學并提出的語用學準則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語用學準則經由詹姆士發展演變為實用主義準則。
2.詹姆士的做法
詹姆士最初的工作場所是意識領域,他從類似于“現象學”直接描述的立場出發,認為我們未經反省的意識并不是像以往所說的,由斷裂的意識拼湊而成的意識鏈條,而是像一條河流一樣沒有間隙的“意識流”。過去的意識會滲透入到當前的意識中,成為當前意識的背景。詹姆士這樣的操作,就從動靜角度打破了笛卡爾開始的意識形而上學,用流動性取代了類似鏡子靜止反映式的意識。
但是意識流也留有形而上學殘余,一方面意識總是屬人的意識,這就不可避免帶有唯我論的色彩;另一方面,在意識內容與意識本身處于什么樣的關系中這個問題上,又帶有二元論的色彩。雖然詹姆士后來試圖用“經驗”概念來代替意識,但是仍然留有早期心理學痕跡,比如用內省的方式對經驗進行分析;文化、社會等主體間因素在詹姆士的“經驗”中基本沒有很重要的地位。
綜上可以看出實用主義的兩位先驅雖然已經開始自覺改造傳統形而上學的種種弊病,但是在他們自己的思想中仍然存在著形而上學殘余。而杜威推進了前人的思想,進一步克服皮爾士和詹姆士的形而上學殘余,拓寬了實用主義的廣度。
自然而然承接詹姆士“經驗”概念,其在杜威哲學中是核心概念,杜威也正是通過改造“經驗”概念來達到改造形而上學的目的。
具體說來,杜威對經驗概念的改造可以大致概括出一條三個步驟的思路:
先將經驗改造為一個連續的發生過程(黑格爾維度),再在此基礎上注入現實因素,將其放在一個與自然物雙向的構成情境中來相互塑造(達爾文維度),最后用實踐取代“看”來改造這種相互塑造的方式(實踐維度)。
但是在杜威的哲學中,這三個維度是緊密結合的,分成三個步驟來論述會發現每一個步驟都和其他兩個步驟分離不開。
三、黑格爾維度
杜威認為傳統經驗論的經驗其實已經是反思的產物了,并不是第一性的原始經驗。因此要將傳統經驗概念普遍化,杜威闡述了經驗與個人的關系,認為經驗雖然要通過一個有機體實現出來,但是經驗不是某一個人的所有物,相反經驗是屬于自然的,因為將經驗實現出來的有機體本身就是一個自然的實存。比如房屋是屬于我們的,這只是意味著我需要納稅,我有權不讓人進入其中,而不是標志著唯我論這些偏激的理解。因此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它(經驗)”被經驗,而不是誰經驗了“它(經驗)”。前者正確表明了經驗的自行發生,后者道出了主觀主義的觀點,是需要避免的。
其次是將經驗理解為一種連續的洪流,在此杜威借用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的運動來完成對傳統經驗概念連續化改造,具體說來杜威認為經驗應該是處于動態的流變之中,但這種流變并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一種自身越來越豐富的運動,一切后來發展出來的因素都以萌芽的形式在原初的經驗之中。因此這種經驗本身就是歷史。
但是這個操作存在著風險,因為如果不對經驗概念作出進一步的規定,讓人很容易仍然在傳統形而上學的意義上來理解經驗概念,那么這種普遍連續的流變就和絕對精神一模一樣了,即仍然是與客觀分離的主觀中的發生。因此筆者認為杜威與黑格爾在根本出發點上還是有區別的,這種區別在于黑格爾認為自然界只不過是絕對精神外化的結果,因此自然物身上體現出來的精神性質是虛假的精神;而杜威的立足點在于整個自然界逐步發展出自身,因此自然界就是真實的存在,是一種達爾文意義上的實存過程,而不是黑格爾意義上作為精神陰影的存在。
四、達爾文維度
杜威為了克服黑格爾維度中形式化的弊病,于是他將現實的力量加入到經驗的概念中,即他從自然發生學的角度將經驗與人放在一個雙向的構成情境中來相互塑造。這樣的自然眼光主要體現在兩個地方:對因果范疇的重新闡釋以及自然與心靈的交互作用。
1.對因果范疇的重新闡釋
舊形而上學在因果范疇上一向注重的是原因,因果范疇的各種西文表達都只表達出原因范疇。而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從原因就產生出了實體范疇,變化與結果就一直遭到哲學家的排斥。但是杜威在此點上突破了傳統。
在論述什么是“真”時,杜威認為“真”強調的是由于運用它們之后便發生了一些后果,而這些后果跟整體意義是融貫的,相互配合的。如果說某物為假的,那么其實也就是說由此物產生的后果與整體之中的其他后果要么糾纏不清,要么根本上相互沖突。在此可以看出杜威對后果是十分重視的。因此在杜威那里觀念從先天不變的永恒實體轉變為變化著的生物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這就是我所說的杜威對于傳統因果范疇革新的含義。
2.自然與心靈的交互作用
傳統形而上學本體論的做法從來都是先找出一個基礎,然后通過描述這個基礎是如何在場的,來解釋一切。那么無論是本質主義還是實存主義,這種思路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路徑的單向性,而不是把雙方放在一個相互構成的情境中來闡述。而杜威則打開了一條雙向的路徑,認為生命體與環境的交換活動是生命自保的前提,在此基礎之上,人的一切文化、精神創造、制度、意識形態等等都是為了使這樣的交換活動更加協調而產生的。這種現實的物質交換活動先于一切實體。
在《經驗與自然》談到心靈與作為身體的自然之間的關系時,杜威也是基于這種相互構成意義上來談這個哲學上的“老問題”,他認為心靈應該看作一種也是從自然之中逐漸發展出來的東西,心靈都有一個身體,而身體都是屬于自然的。因此自然與生命的相互符合類似于兩個人的相互通信,其中每一方會根據另一方的行為、動作、語言來改進自己的行為。一方面環境對人產生出一種巨大的制約力量;但是另一方面,環境的改變本身就依托于人的行為,其中每一個環節都是活生生的,充滿著構成的生機。這樣就把黑格爾意義上封閉的體系打開了,每一個具體環節都不是一句簡單的絕對精神將某物揚棄在自身之內就能打發的,而是可操作可重復的,因此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叫做“試驗主義”也未嘗不可。
五、實踐維度
實踐維度是最后一個步驟,但是實踐才是杜威哲學中第一性的東西,正因此在上述觀點(人與環境的相互構成)的論述中無法已經回避實踐的維度。而杜威也并不反對“看”的重要性,他只是認為“看”應該到“做”之中尋找自己的根據。追求真理出自于人的生存需要,體現了人類確定性的尋求,但是傳統哲學家卻將它歪曲成了超時空的形而上學。
但是只有在達爾文自然眼光的基礎之上,實踐維度才能發揮出效力,即從人與自然的交互作用中才能真正發揮出人的生存實踐的哲學意義,而也只有落實到人的生存,才能真正擺脫黑格爾絕對精神的抽象空洞的陰影。因此黑格爾維度——達爾文維度——實踐維度,這條路徑毋寧說是三位一體的整體并使得杜威的實用主義立體而充滿著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杜威.《經驗與自然》.傅統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2017.2重印).
[2]杜威.《確定性的尋求》.傅統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羅蒂.《杜威:在黑格爾和達爾文之間》.林南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4]黑格爾.《精神現象學》.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
[5]陳亞軍.《超越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10.
[6]高來源.《從“實效”與“實踐”之辨看實用主義的內在分野》.
作者簡介:
朱劍鋒(1995-),男,漢族,江蘇蘇州,在讀碩士研究生,黑龍江大學,研究方向:外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