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媛
摘 要: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布,明確了教育旨在“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的終極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更明確提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可見,新時代的教育改革任務中,“立德樹人”是根本任務,而核心素養是育人的總綱,因此,本文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探索歷史教學育人路徑、創新育人模式,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核心素養;立德樹人;歷史德育目標
一、對德育目標的認知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核四層四翼”高考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施,使高考也成為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引導著高中教育教學。在“四層”考查內容中,以核心價值為先,特別凸顯核心價值在育人中的重要地位。例如,高考試題中加強了對德育的考查和引導,加大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考查力度,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增加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容,促使學生增強“四個自信”。如2017年全國Ⅰ卷主觀題“民族主義”的考查,2018年“鄉約”的考查,都體現了對民族和國家的認同感,增強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樹立正確價值觀的考查意圖。
綜上,從頂層設計和國家層面看,德育教育既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更是高考選拔人才的重要價值導向。因此,探索本學科德育目標的實施路徑,積極探索育人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德育目標界定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在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五個核心素養。五項素養都有育人的特質和要求,通過諸素養的培育,達到立德樹人的要求”。
因此,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依據,我將高中歷史德育目標界定為三個方面:其一,認同與自信。對國家、民族發展的歷史認同,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認同。在中國傳統與現實、古今的延續與創新對比審視中形成自信。其二,尊重與視野。學會對文明的尊重,形成對不同文明的理性認識,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用全球化的眼光認識文明的多樣性、交融性,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其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國家發展服務,培養具有時代精神的現代公民。三方面都把歷史價值觀教育定為公民教育的重要組成,其目標是培養具有人文素養與理性思維,有時代精神和普世價值觀的現代公民。本文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研究如何創新育人模式,力圖探索出歷史學科德育目標實施的有效路徑,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地生根。
三、高中歷史德育目標的實施路徑
1.開發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資源
(1) 史料教學在課堂中的運用
基于“史料實證”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運用史料教學,開發教材以外的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并通過史料的研讀,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例如:在《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一課中,講到洋務企業時,為了突出中國近代化之艱難和中國人“師夷長技以自強”救亡圖存的精神,我選取了張之洞創辦漢陽鐵廠的史料;
在講《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一課時,為了突出中國近代化之艱難和中國人實業興邦、多難興邦之愛國精神,我選取張弼士創辦張裕葡萄釀酒公司的史料,然后提出了一個問題:“張弼士身上體現出什么精神?你如何看待和評價?”
通過史料研讀,促使學生在新情境下對歷史進行探索,了解中國艱難的近代化之路,滲透了“家國情懷”這一核心素養:,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振興、獨立不屈不撓堅韌不撥地奮斗著,正所謂實業救國、多難興邦。
(2)編寫校本課程
開發契合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校本課程也是德育實施的重要途徑。為此,我開設了《中國古代的帝王》校本課程,通過古代帝王的學習,從杰出人物身上汲取歷史智慧和人生經驗,確立強烈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2.組織基于核心素養的多樣化主題活動
為了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在實踐中設計開展多樣化的主題活動,選擇與時代密切聯系的課程設計主題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與參與性,讓學生成為核心素養和德育實踐的主體。
(1)歷史劇本創作和展演大賽
民族主義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是核心素養之一“家國情懷”的體現,高考考題2017年以主觀題形式直接呈現。因此,我們在學生中開展以“家國情懷”為主題的歷史情景劇展演大賽。參賽作品有:
《戊戌變法》、《商鞅立木》、《西安事變》、《五四運動》、《長征》等等。
歷史劇展演激發了在場的每一位觀眾的愛國熱忱,激發學生們關心民族、國家命運,明確當代青年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是實施德育教育的很好的一個實踐嘗試!
(2)策劃組織研學活動
組織學生參觀大同古城、大同市歷史博物館、北魏明堂遺址、華嚴寺、九龍壁等,了解家鄉的歷史沿革,民族融合,古城變遷等歷史,將歷史研習與家鄉發展聯系起來,激發學生愛我家鄉,建設家鄉的家國情懷。
總之,以核心素養為指向的中學歷史德育目標實施路徑的研究不僅僅是通過某節課,某個活動、某個課題完成,需要長期的堅守。德育工作是全面系統的工作,受制于學校教研室、德育處、教務處的教育教學安排,很多德育教育的實施無法得到真正保證,需要體系化、制度化的配套措施做保障。
參考文獻
[1]于涵.新時代的高考定位與內容改革實施路徑[J].中國考試,2019(1):1-9.
[2]周靖,羅明. 核心素養:中學歷史學科育人機制研究[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03-01.
[3]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S].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7.
基金項目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規劃課題《中學德育目標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 GH—1720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