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合作學習是以小組活動為主體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強調同伴間的互助活動,它是教師對學生的愛的延伸。據調查30%左右的學生存在著學習困難,需要幫助。而小學教師所任教的學生人數多,不可能對所有的學生進行全程輔導,學生間的幫助在有效的策略指導下,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不僅可以使教學質量大幅度的提升,而且使幫助雙方產生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 學困生轉化;小組合作;提升教學質量
【作者簡介】劉娜,常州市花園第二小學。
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對人的影響,人的智慧、能力、性格、志向和學習態度等各方面都存在著差別。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學困生,而且,年級越高,學困生面就越廣,在這種背景下,合作學習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
一、課題的提出背景及后進生的形成原因分析
1.受低年級教學環境的影響。學習的目的性不明確,造成學習能力差。一二年級沒有開設英語,但有不少同學在外面的教育機構學習,但沒有明確學習目的,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給三年級開始的正式英語學習帶來了一系列的困難。加上英語學科不是母語,沒有語言環境,且英語作為語言本身有較多記憶的知識,單詞難讀,語法難懂,遺忘率高。部分學生在多次遇到挫折之后,心理上形成了恐懼,對學習英語的興趣動搖,成績自然節節下降。
2.受學習方法的影響。學習方法是發揮學習能力的手段,也是增進學習能力的途徑。英語是門語言,是一門交際工具。學英語的目的是獲得聽、說、讀、寫英語的能力,但是很多同學不了解這門學科的特點,他們普遍采用的學習方法是:對單詞逐個字母拼讀,死記硬背,經常前讀后忘;對句型、語法生搬硬套,對語法條文刨根問底,練習句型生吞活剝,寫句逐詞對譯,始終不能解脫漢語的習慣,語言必須經過反復大量的筆頭實踐學習。不少同學僅滿足于把老師講的內容聽懂,而沒有把主要精力用在聽、說、讀、寫的實踐學習上,所以無法形成語言技能,只能邊學邊忘,越學越困難,最終導致掉隊。
3.受情感和家庭因素的影響。情感教育是以形象生動的語言和行為直接作用于同學的內心世界引起共鳴,使其在一種情感的浸潤和愉悅之中自主地接收教師傳送的知識。我們知道,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情感支配的,因此在教學中,相當一部分教師特別偏愛那些在課堂上比較活躍,看上去比較聰明機靈的同學,而對那些反應相對愚鈍,學習不佳的同學置之不理,視他們為包袱,動輒批評、責罵、懲罰、甚至嘲笑,并且向家長告狀等消極手段。造成同學心理上的恐懼和畏難情緒,嚴重地挫傷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有的同學甚至發生逆反心理。在這種心理狀態下,不少同學失去了學好英語的信心,有的甚至干脆放棄英語的學習。家庭的教育與課堂教育密不可分,相當一部分的后進生家庭情況特殊(如父母離異,留守兒童等),導致他們被放任自流,連基本的學習任務都不能完成。
根據以上分析,學困生需要更多的關注,需要更多的愛。而合作學習既能擴大受益面,又能細化幫助的點。陶行知先生于1934年開始推行他的“小先生制”,在學校里長期也流行著學生的“結對子”學習,教師在經驗的指引下采用優等生指導學困生的 “一幫一”形式,組織學生以“1+1”形式進行作業輔導、復習以及游戲等學習活動。這一方式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的教學任務,更重要的是有效促進了學困生的轉化與成長。我們能清楚地看到,合作學習是指一種基于同伴互相關照的可能性,旨在促進同伴關系和個體認知能力,以一對一的結合形式并根據一定的程序和方法來組織學習的一種教學策略體系。作為學習生命存在形式的“同伴”在“合作互助”這一活動過程中不斷創生,建構起學習的意義和發展的價值。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學習生命存在及優化形式。
二、課題的研究實施過程
1.實驗對象:小學五年級學生。
2.實驗階段:2018.9——2019.6。
(1)調查學生,掌握班級英語學習情況,確定英語學習困難學生及受助者,從英語學習優秀學生中確定幫助者;
(2)使實驗學生明確實驗的意義,知道雙方的任務。
幫助者的任務:
a)為受助者輔導,領讀、正音,講解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b)檢查督促。如聽寫、背書等;
c)與受助者互動,在課上對話、表演等;
d)為受助者樹立信心,傳授學習方法,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受助者的任務:
a)恢復英語學習的自信心,自始至終積極參與;
b)接受幫助,與幫助者一起完成任務。
(3)為課題進行建立激勵機制。教師要把課題貫穿到教學始終,在課堂上為其提供廣闊的時間和空間;每個時間段有檢查、有評比,對成績突出的小組予以表揚。如:為聽寫完全正確的小組、積極活動的小組、成績進步的小組蓋印章,獎勵小獎品,全班鼓掌激勵等。
(4)把課題化解成有梯度的任務鏈。任務的設計要從易到難,具體化。如設計表格記錄,任務由易到難為:能認讀詞匯、跟讀,參與小組活動,在指導下完成作業;能記憶、聽寫詞匯,較獨立完成作業。課上能參與對話、表演等;能在幫助下做練習,階段成績接近或達到及格;對英語有一定興趣,能做課外練習;基本獨立學習,成績接近或達到優秀。并及時記錄小組和教師評價。
(5)階段總結,評價。對課題材料進行分析。
三、課題成果及案例分析
1.教學成績明顯提高。以平時課堂測試為依據。受助者共8人,從2018年11月到2019年5月共六個月時間,實驗后較實驗前平均分提升了15分。
2.受助者的英語學習從心理、情趣、習慣及能力發生明顯變化。對于學習者語言學習的最大障礙是心理的障礙,心理的自卑,而心理的障礙來源于知識的障礙。在 同伴的幫助下,學習困難者可以完成簡要的任務,跨越知識的障礙,獲得特定的心理滿足,從而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受助者從學習的局外人、旁觀者轉變成學習的實 踐者和參與者,從消極的抵觸轉變為積極的吸納,樹立起正確的、積極的學習觀。
3.幫助者的作用和收獲。幫助者的責任心、方法和態度對實驗是否取得成效起著關鍵的作用,在實驗過程中幫助者同樣具有重要意義的收獲。首先,他們養成了責任心,在實驗中體現出自身的價值,在受助者進步時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其次,他們的能力和方法得到了鍛煉。這一點也正是我們所謂的優秀學生亟須的品質和精 神,將作為一種潛在的精神財富影響著他們的未來。
4.案例分析。
幫助小組: 樂玉(幫助者,班長)——黃涵(受助者)
幫助方式:安排兩人成為同桌,結成合作學習小組。
受助者學習情況:平時考試成績40-50分,不能正常參與英語活動,無學習英語的動機,性格內向,智商一般。
后進成因:父母外地打工,跟老人生活。
實驗過程中每周記錄受助者的活動內容及變化等,并及時給予評價。
本小組經過大半年的努力,最終取得了理想的成績,實驗比較成功。(1)幫助者具有很強的責任心,且有一定的指導方法,自始至終為受助者領讀、講解,糾錯,并與受助者一起在課內外進行英語活動,掃清了受助者的知識障礙,對受助者進行學習督促、檢查和聽寫;在心理上為受助者提供了支持,這在試驗中起著關鍵性的因素。(2)受助者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在實驗中能積極參與,逐漸進步,不斷得到教師的表揚和肯定,并品嘗到成功的快樂。(3)教師在全程給予指導、調控,及時評價,是實驗進行的保證。同時,受助者的學習進步是緩慢的,先從非智力因素的情趣等方面開始,筆試的明顯成績進步需要很長的時間,教師和幫助者要有足夠的耐心。
大量事實證明,教學中不存在一種適合所有教學情境的萬能方式或策略,任何一種教學策略都是與特定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相聯系的。合作學習是一種非常值得探索和應用的教學方式,這種學習方式既能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又能培養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能力。教師要不斷探索,做到合作實踐,互贏共享,以達到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馬蘭.合作學習[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