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琴
摘要:在我國,注重對小學生的法制道德教育,是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工程。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科書是對依法治國方略的積極響應。本文就如何對當前學齡兒童的道德法治教育問題,提出了學校應如何加強師資培訓,建立法治機制,培養學校制度的民主,平等,契約精神的基本觀點,其目的是提高培養青年學生法治的概念和能力。最終將完成法治教育的目標和使命。
關鍵詞:法治教育 適齡兒童 小學教育
當前,國家和社會把青少年的法制和道德教育作為關注的熱點。加強青少年的法治和道德教育,使大多數青少年能夠從小就建立法治觀念,具備法制意識,是我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工程。
部編版教材從2017年秋季開始使用《道德與法治》,它將意味著將法治教育正式納入我國義務教育體系,是積極響應依法治國戰略的重大舉措,與此同時也提升了學校對青少年道德法治教育的主體地位。 本文擬從道德與法治教材教學方面簡析,希望對青少年法治道德教育尤其是學校教育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一、關于對我國青少年道德法治教育現狀的分析
1. 從我國青少年法治教育現狀看
當前,我國青少年法治教育雖然能正常開展,法治宣傳、法制教育的形式和教育內容不斷豐富,在小學教育階段法治課基本實現了常設課。 可是,由于小學法治師資力量不足,特別是農村小學校與城市學校法治教育水平有很大的差距、老百姓對小學的法治教育工作重視和支持程度不夠、學校單一的教育方式與社會教育及家庭教育沒有形成合力的問題還很普遍,造成了法治教育效果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法治教育在農村小學教育中的重視程度不夠
在“應試教育”的大前提下,很多地方出現了小學教育只是把法治宣傳教育作為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重視程度不夠,有的不考試測驗,有的直接去掉這個課程,導致法治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缺位。
(2)大多數學校法治教育師資力量配備不足
當前,我國農村小學絕大多數的法治教師是由語文教師兼任,這些老師中有不少人根本不懂法制專業知識,僅靠自學掌握一些基本知識,由于對法律概念的不清晰,對法律內在邏輯不明確,從而導致教學中存在表達不嚴謹、引導不自信等情況,道德法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3)在農村社會整體協同性嚴重不足
青少年學生的法治教育應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
體”的法治教育網絡。而在實施宣傳教育過程中,很多地方出現了把教育的重任推給學校,家庭缺位尤為明顯。不少家庭雖然重視孩子的學業,卻忽視了對青少年的法治教育,使得青少年缺失家庭這一法治教育第一課堂,即使有學校教育、社會宣傳,但法治教育效果不佳。
二、必須把青少年法治素養的主陣地放到學校
根據統計部門提供的數據,全國中小學生在校人數約占全國人口十分之一,他們祖國的希望。因此,學校法治教育一直是普法宣傳的重點,讓學生的法治素養、法治意識、法治思維、法治精神在孩子頭腦中生根發芽,是在社會主義法治中國建設進程中學校應盡的職責。
學生的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小學階段,我們的法治教育課程的設置必須要遵循青少年成長規律和發展需求。因此,無論是被教育對象,還是教育經驗、途徑,學校都是最合適、最重要的法治教育平臺。
三、在新形勢下學校具備了哪些開展法治教育的有利條件
1. 法治教育系統地實施了大中小統一規劃的教學方式
在我國,實行大中小統一規劃的教學方式,對于提升教育實效將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出現,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考量就是實現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課程整體內容設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教材體系結構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各年級內容分布各有側重,螺旋上升:如小學階段,著重普及憲法常識,養成守法意識和行為習慣,讓學生初步具備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等,這也是我國首次對法治教育課程內容進行科學、規范的劃分,分層遞進、縱向銜接的法治教育課程體系與青少年心智發育及知識結構層次相符,從而提升了農村小學生學習法治教育實效。
2. 課程設置制度化有利于法治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
我國小學生法治素養的培養在很長一段時期,沒有獨立的課程,大多數是采取在相關的課程教學中融入法治教育內容。這種屬于附帶性的教育方式,它既缺乏系統性、又缺乏整體性,勢必難以形成良好的法治素養。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改變了教學方式。目前,小學教學計劃明確列入法治教育課程,要求統一教材使用,設置科學合理的課程,要求做到專課專授,不能代替和兼課。學校要保證法治教育時間,不得以各種手段擠占、減少課時和活動時間。如規定小學3-6年級法治教育內容在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比重,原則上不少于三分之一。
四、關于做好小學法治教育工作的幾點建議
1. 以部編版新編教材為導向組織教學,采取多種形式進行農村小學法治教育。
首先,道德與法課程而不是法律專業課,課程仍以培養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為中心。其次,學校法治教育要圍繞“培養知法、守法、用法、信法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這一目標,引導學生樹立牢固的法律觀念,了解法律基礎和增強法治意識,防止掌握法律條文和研究法律的司法解釋教育傾向。第三,讓學生能夠認識到法治的重要意義:不僅僅是要求人們守法,更要建立良好的秩序,為人們生活提供穩定的保障。
2.加大師資力量建設,保障青少年法治教育成效
大家知道,課堂是法治宣傳教育的主陣地,法治師資隊伍
建設是中小學法治教育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和保障。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把小學六年級上冊在法治課程專門化之前,法治滲透教育在我國不少學校都進展得有聲有色,現在雖然有了專門的法治課程,滲透性教育仍不能丟。作為法治教育專冊,集中講授憲法,其他冊次教材結合相關內容分散嵌入,確保法治教育貫穿始終,小學涉及30多部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其體系嚴密,分支龐雜,術語講究,隨著年級的升高,教材涉及的知識內容和學生的思考會越來越深入,我們應當整合資源,完善保障機制,加強教師培訓,建設一支穩定的小學法治教育工作者隊伍。
3.堅持依法治校,為法治素養的培育搭建實踐平臺
法治教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對于中小學生來說,幾乎每天都要接觸學校生活,是理解法治最好的教育實踐平臺。學校應依法治校、依法施教,加強基于法治精神的校園制度建設,推動學校生活法治化、規范化,通過學校制度制定、執行過程中蘊含的法治觀念來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法治
精神的成長。比如,學校依法實行民主管理,讓學生參與校規校紀的制定、論證,決定如何選班長、評先進、參與決策郊游地點等,培養現代公民的民主、平等以及契約精神,在校園實踐中感受公平、公正的法治理念,學會用法治的思維和方式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的法治精神將得到增強,成為真正信仰法治的合格公民。依法治校離不開依法施教,學校需要加強教師隊伍的師德師風,增強教師的法治意識,杜絕少數教師侵害學生權益的情形。
當前,法治宣傳教育將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家將會推出更多地實施計劃,學校和各行各業都應該利用這個新課程。更新觀念,以學生為基礎,將德育與法治教育相結合,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促進社會治安,加強對少年法治觀念培養,落實完成好立德樹人的基本方略。
參考文獻
① 左夢飛. 立德樹人 以法育心——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建議 [J]. 湖南教育,2016(10).
②李挺. 青少年法治教育現狀 思考及思路創新[J ]. 法制與社會,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