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川
摘要:小學低年級數學是通過教材,教小朋友們關于數的認識,四則運算,圖形和長度的計算公式,單位轉換一系列的知識,為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計算打下良好的數學基礎。而“問題解決”是近年來國際上提出的數學教育的研究熱點,是國內外數學教育發展的趨勢。新課標教學目標也明確指出,要注重培養學生從已有生活經驗和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的能力,要不斷提高小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本文旨在對小學低年級數學《解決問題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解決問題問題;對策探究
隨著第八次課程改革的進行,培養學生在情境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越來越引起廣大數學教師的重視,探究并培養學生形成多種問題解決的策略也成為當下研究的關注點。小學數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起點和基礎,而解決問題在小學低年級數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當然也是教學中的難點之一。對小學低年級數學《解決問題策略》進行探究,有利于提升小學生的數學能力。
一、創設情境,激發解決問題的欲望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適時地給學生營造一個故事情境,能夠激發解決問題的欲望。良好的情境創設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可以首先讓學生講“曹沖稱象”的故事,使學生懂得要用轉化的思想來解決問題。然后,想到要想求圓柱的體積,要先把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從而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公式。這樣,從熟悉的故事入手,有利于學生在情景中發現問題,學習新知。再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激情導入”:“一只羊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長5米的繩子栓在草地上,問小羊能夠活動的范圍有多大?小羊能夠活動的最大面積是一個什么圖形?如何求這個圓的面積呢?這個時候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的這種強烈的認知沖突觸發了他們想弄懂問題的決心。接下來,他們通過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研究探討,明白了圓的面積的計算方法。
二、聯系實際,尋找解決問題的關鍵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要聯系實際,尋找解決問題的關鍵。新課標教學目標明確指出,要注重培養學生從已有生活經驗和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的能力.因此,作為數學教師,在平時給學生講授數學知識的同時,要融入生活中的案例,時刻注重與實際的聯系,鼓勵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動手動腦能力。比如在進行元、角、分這一課的課程教學當中,可以通過創設一個市場情境讓學生進行買賣的游戲,讓學生拿出自己的舊玩具等來進行買賣,在活動結束之后再讓學生對活動過程進行一個歸納總結。通過買賣的活動不僅能夠讓學生清楚的認識到元、角、分這幾種:人民幣之間的差別,鞏固了知識點,還可以培養出學生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多方面的綜合素質,將日常生活與數學相結合,大大提高了低年級數學教學效率。再如,在進行教學認識線段這一課程的時候,在學生掌握了線段的基本性質之后,可以讓學生尋找身邊存在的線段。學生A發現窗戶的四條邊都是線段;學生B發現鉛筆盒的四條邊都是線段;學生C發現教科書的四條邊也是線段等等,在學生踴躍發言之后由老師提出問題:你們是根據什么方法找出這些線段的?學生們回答:是根據線段的直的以及兩個端點的特征找到的。這樣就能非常直觀的將線段的知識展現給學生,既加深了學生對于線段知識點的影響,又讓學生在課堂之中找到了樂趣。
三、數形結合,挖掘解決問題的潛力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要貫徹數形結合思想,挖掘解決問題的潛力。
數形結合,其實質是將抽象的數學語言與直觀的圖形聯系起來,使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結合起來,通過對圖形的處理,發揮直觀對抽象的支柱作用,揭示數和形之間的內在聯系,實現抽象概念和具體形象、表象之間的轉化,發展學生的思維。例如雞兔同籠問題,就可以從圖形中總結出解決方法。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應用數形結合能夠激發學生求知欲,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如:雞和兔一共有8只,腿有22條。求雞和兔各有多少只? 用算術方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有的學生不能完全理解,而借助畫圖,一步一步總結方法和規律,幫助學生理解。先畫8個圓,表示8只動物,假設全是雞,給每個圓畫2條腿。共畫了16條腿。還有22-16=8 (條)沒有畫上,再把剩下的腿添上,每個圓還可以添2條,8條腿可以添 8+2=4 (只)。從畫好的圖中可以看出,這4只動物有4條腿,是兔。只有2條腿的有4只,是雞。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數形結合能不失時機地為學生提供恰當的形象材料,可以將抽象的數量關系具體化,把無形的解題思路形象化,不僅有利于學生順利的、高效率的學好數學知識,更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智力的開發、能力的增強,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引導提問,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要引導提問,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要使學生真正開動腦筋想問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自己不懂的問題。把這一時間真正利用起來,而不是走走過場而已。為了使學生會提問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訓練, 可以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學生的身份去示范提問題。同時,無論學生提什么樣的問題,無論學生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是學生真實的想法,教師都應該首先對孩子敢于提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對問題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或請其他學生解答。例如,在角的初步認識第二課時這節課,教師可以根據兒童的認知結構,調整了教材的認知結構。首先,認識直角。問:自己動手對折再對折,折成的:角是什么角?三角板_上哪個角是直角?再在投影儀上出示直角。接著,折比直角小的角,再畫比直角小的角,學生能折出畫比直角小的角那么自然就能折出或畫出比直角大的角。這樣做的好處是遵循學生的認知結構,由易到難,學生容易接受,容易形成清晰的各種角的概念。因此,教師抓住分類這一新舊知識的連接點,提出問題,就能使新知識的教學水到渠成。
小學數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起點和基礎,而解決問題在小學低年級數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師要創設情境,激發解決問題的欲望;要聯系實際,尋找解決問題的關鍵;要堅持數形結合理念,挖掘解決問題的潛力;也要引導提問,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邱永華.在解決問題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J].科學大眾 (科學教育) , 2011 (7) .
[2]瞿建堯.數學繪本在小學數學活動中的價值研究[J].中華少年, 2017 (7) :89-90.
[3]魯潔.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現狀及其策略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 2016 (2).
[4]王琳.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逆向思維的有效策略[J].學周刊, 2015 (12)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