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莉
摘 要:學習一篇文章,不單單需要掌握表面性的內容、淺顯的知識,還要深入領悟作者寫作的意圖、文章核心的內涵,這需要動用許多專業化的閱讀技能。小學生識字量有限,閱讀能力薄弱,順暢地朗讀課文都有很大難度。教師在為他們打好知識基礎的同時,也需要穩扎穩打,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肩負著沉重的任務。本文將對如何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提出幾點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閱讀能力
引言:
閱讀能力是朗讀能力、鑒賞能力、理解能力等的綜合體現,是經過長期的學習,大量的閱讀經驗積累逐漸形成的。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首先要從學生的思維水平出發,順應他們的閱讀習慣,找準方法,制定長期性規劃和目標,一點一滴地落實。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需要付出極大的精力和耐力。
一、課前搜集信息,深度了解文章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些文章,是某些作品中的節選,還有一些故事發生在特定的背景下,單單去看這樣一個片段是很難理解作者用意的,必須以其它資料作為素材,輔助理解。因此我認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該教會學生的第一項閱讀方法就是搜集相關信息,獲得豐富的材料,用以全面的理解,深度感知文章。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人們對魯迅先生的愛戴,更好地體會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偉大品格,就有必要讓學生更貼近人物,對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認識。我在教學這一課前,要求學生們搜集有關魯迅先生的資料(圖片、故事、生平、名言等)。當這些資料匯到一處時,這些多個角度的不同信息,讓學生們更完整地認識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偉大人物的形象。在這些豐富的感知認識之后,在學生心里留下的是對人物的充滿個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近人物的興趣沖動[1]。做人物信息搜集,還有一則好處,就是能讓學生知道,“英雄人物也是人,不是神!”此外,有些課文還可圍繞事件進行課前搜集,如《十里長街送總理》《草船借箭》等課文。課前搜集讓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進課堂,學生就輕松了。這也許就是心理學上認為的“心理近區”吧!
二、學會比較,對照閱讀
一些文章在內容、風格上有很多相似之處,還有一些為同一作者創作,這些作品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有異有同,如果能夠對比著理解,能夠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對比閱讀也是一種巧妙的閱讀方法,往往能夠開啟學生的思維,使他們擺脫傳統學習模式的束縛。教師要善于為學生搜集可對比的閱讀材料,培養他們對比閱讀的能力。
魯迅先生的《少年閏土》中,閏土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起了一個很完美、值得向往的形象。學完課文后,學生們都津津有味地談論著閏土的勇敢、聰明。我說:“你們想知道中年閏土的樣子嗎?”學生們對此興趣很濃。我便將《故鄉》推薦給了學生。學生讀完后,對中年閏土的變化以及造成他變化的原因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見解。有的學生講閏土變了,變傻了,變呆了。也許讓學生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很難,不過,把學生從課內帶到課外,這一點已經做到了。課外的世界更精彩,教《草船借箭》,便把學生帶向三國;教《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便把學生帶向《西游記》。教《春》時,帶學生走近著名作家朱自清;教《貓》時,帶學生走向老舍。我們的課堂閱讀教學就應該這樣把學生帶向古代文化,帶向現代文化;帶向中華文化,帶向世界文化[2]。
三、指導朗讀,讀悟結合
朗讀可以說是閱讀的基本功,這里的朗讀并不是將句子、文章一字一句地機械讀出,而是帶有節奏和情感,是對文章的一種詮釋和理解。教師要教會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語氣去朗讀,學會了朗讀的基本功后,再通過朗讀來促進理解。
(一)學會調整語速、情感
就高年級來說,在指導朗讀過程中,一定要結合篇的教學充分發揮朗讀在理解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愛的草塘》等這類意境深遠、情感濃郁、文字優美的課文,更要讓學生在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基礎上,用恰當的語調、語速,有感情地朗讀。如教學《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時,可從兩方面著手:一是要正確地停頓,二是要讀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過這樣的朗讀指導,學生將會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沒有遮攔,顯得格外開闊,也叫人特別愉快。有了這種體會,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這種意境,也就會無拘無束地讀出作者那種對草原的熱愛之情。
(二)熟讀成誦,激發興趣
《朱作仁談朗讀》一文中指出:“講讀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傷口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讀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如《少年閏土》,作者用簡練、樸實的文筆,刻畫了一個勤勞樸素、健康活潑、聰明可愛的農村少年形象。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朗讀這種閱讀手段,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多次與文字接觸,讓閏土的可愛形象逐步地再現在學生的腦海中,最后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那么教師在講讀、理解人物形象時,可讓學生邊輕聲朗讀邊思考下面問題:1.作者知道閏土要來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閏土來了,作者的心情又怎樣?2.作者是怎樣描寫閏土的外貌和性格的?3.從閏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閏土是一個怎樣的農村少年?通過以上的朗讀和思考,學生對閏土的形象已有了較深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自由讀、小組讀、同桌互讀等,讓學生熟讀課文,深度感悟。
四、結束語
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付出長期性的努力,期間必定會遇到問題,但必須堅持不懈。由于小學生思維水平、智力水平都較低,學習經驗匱乏,閱讀能力的提升更加緩慢,因此教師也需要投入更多的耐心。在后續的教學工作中,教師需要積極探索,不斷總結經驗,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掌握知識、獲得能力,使其在學習過程中開創新思維并享受閱讀的樂趣。
參考文獻:
[1]陶靜.關于有效開展小學語文同步拓展閱讀的心得與體會[J].學周刊,2013(15):116-117.
[2]張敦樂.小學語文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J].學周刊,2013(15):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