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志榮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逐漸深入,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活動應當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積極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邏輯,為學生將來的成長與發展奠定基礎。問題導向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手段,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因此,本文簡要分析了問題導向教學法的概念,進一步探討了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應用問題導向教學法的途徑。
關鍵詞:問題導向;初中數學;教學應用
近年來,我國不斷推進素質教育發展,并積極開展了新課程體制改革,對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愈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素質提升。新課改要求教師在組織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積極創新教學模式,應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激發學生興趣。因此,這就要求初中數學教師采取更加靈活的手段和方式,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與學生進行積極的交流互動,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問題導向教學法就能很好適應初中數學教學的要求,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一、問題導向教學法的概念
問題導向教學法實際上就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以提問、分析以及解題問線索,將整個教學過程用提問的方式貫穿聯系起來,進而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提出具體的數學問題,由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思考、分析和討論,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習,進而鍛煉學生的數學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另外,問題導向教學法實際上也是平衡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主動與教師主導的有效途徑,教師通過科學的課堂設計,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確保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二、問題導向教學法在初中數學中的應用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問題導向教學法的應用,需要教師積極創設問題情境,科學設計課堂提問內容,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狀況,將數學教學內容和相關的問題融合進學生所熟悉的情境中,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1]。與此同時,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運用問題導向教學法,還要全面觀察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反應,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了解,抓準課堂提問的時機,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活躍學生的數學思維。例如,在教學《命題、定理與證明》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將三角形的相關知識和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形成系統化的數學思維,對命題、定理以及證明進行深入的了解,通過三角形問題情境的創設,來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二)把握問題層次,深化學生思維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進行提問,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的知識內容,還需要教師把握問題的層次,深化學生的思維。基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內容的邏輯性,教師要按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設計課堂問題,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課堂教學的內容,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活動的效率。在實際的提問過程中,教師要從基礎的知識點入手,引導學生熟練掌握初中數學教學的基礎性知識內容,在此之后再引導學生思考一些難度稍大的問題,促使學生能夠理解數學知識背后的邏輯和抽象概念,開發學生的數學思維,逐漸提升學生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二元一次方程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先引導學生思考“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二元一次方程的特點”等基礎性問題,再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解方程,增加課堂教學內容的難度,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三)聯系生活實際,引導自主學習
數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具有緊密聯系,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從實際出發,運用問題導向教學法,幫助學生將日常生活和數學學習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初中階段的學生尚未完全具備抽象的數學思維邏輯,通過生活化的問題導向,能夠促使學生能夠將抽象的數學學習內容轉化為生動形象的形式,從而降低教學難度。因此,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盡量多提出一些和生活實際相關聯的問題,引導學生對數學理論知識進行關注,從而有效提升問題教學法的應用效率,增強學生的數學敏銳度。例如,學生在學習《從實際問題到方程》的時候,就可以使用一些生活化的問題進行導入,引領學生對數學教學內容產生親切感,提問“我們班有52名師生要坐車出去春游,已經有兩艘小船可以坐12人,現在還需要租用4人坐小船多少艘?”這類問題和學生的日常生活較為接近,促使學生能夠直觀感受問題的真實性,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引導學生掌握方程技巧使用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結語
問題導向教學法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應用,對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具有重要作用。在素質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愈加注重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運用問題導向教學法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教學內容,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和思維習慣。
參考文獻:
[1]李新萍.關于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問題教學法的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