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盛
摘 要:隨著素質教學理念的全面深入,在當前高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針對學困生這個學習群體,教師能夠采用的方法也越來越多元化,進一步深化“樂學”思路,鞏固整體的授課質量十分關鍵。為了強化大家的認識,本文就高中數學學困生“樂學”課堂教學的策略展開探究,希望能夠起到一些積極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高中數學;學困生;“樂學”課堂;教學策略;分析
“樂學”的含義,便是幫助學生快樂的進行學習,也即是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知識內容更為有效的展示在他們的面前,這一點針對學困生這個群體至重要。高中階段的數學教育,不僅僅決定了學生最終的高考成績,同時對于他們數理思維的養成也是至關重要。數學學困生學習數學的學習興趣低下,且在課堂訓練的過程中,與教師缺乏良性的互動,久而久之,成績將會更加糟糕。所以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教師可以試著借助“樂學”策略,深化最終的授課質量。
1.執行針對性課前導學
針對高中階段的數學教學工作,教師要盡可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思維。這一點,可以體現在課前導學的活動之中,為了盡可能深化“樂學”方法的質量,幫助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擁有更為積極的表現。當然,在執行課前導學的過程中,教師對于當前一些新穎的教學方法,也要展開大膽的嘗試,爭取滿足學困生的學習需求。
例如在帶領學生對“空間幾何體的結構”的知識內容進行正式學習之前,由于這方面的知識同初中數學教學有一定的關聯,可能部分學困生基礎不是十分的牢固,為了深化學困生的學習認識,教師不妨借助“互聯網+”中的微課視頻技術,對這些課時中的相關知識點展開預習引導,利用動畫來演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棱柱、棱錐和棱臺,并利用教材上的相關內容,像空間幾何體的“表面積與體積關系”、推算一些空間幾何體的計算公式等等,同時在演示的過程中,對初中階段的數學基礎知識進行穿插式說明,幫助學困生回顧自己之前的學習問題,做到查漏補缺。這種利用新媒體技術來豐富教學課程的思路,可以有效提升教學的趣味性,讓學困生主動參與到訓練過程中來。
2.組織趣味化協作小組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精力始終是有限的,尤其是面對學困生這個群體,他們的基礎相對薄弱,要想全方位的做到查漏補缺,難度過大。所以,為了深化針對學困生“樂學”的教學質量,教師不妨在班級中,引導學生組織趣味化的協作訓練小組,讓學優生帶動學困生展開教學訓練,借助生生互動的教學思路,鞏固“樂學”教學質量。
首先,教師要試著鼓勵班級內部的學優生,與學困生組成相應的協作小組,幫助他們建立起一條可以溝通的渠道。這樣既能夠消除學生間因為學習成績而產生的隔閡感,同時還能夠進一步融洽課堂上的教學氛圍,激發學困生的學習熱情,為“樂學”方法的實施奠定基礎。像針對“圓與方程”這個重要的知識內容,教師在幫助學困生進行總結的時候,可以讓各個寫作小組,以創新實踐的角度進行發揮。比如學優生在完成基礎點的總結后,利用三到五分鐘的時間,讓學困生對“圓的方程”、“直線、圓的位置關系”,以及“空間直角坐標系”的內容進行分類訓練。為了增加這個過程的“樂學”氣氛,大家還可以引入“表格”與“樹狀圖”的思路,深化學困生的學習認識。
3.展開合理的課后鞏固
課后鞏固是一項極為重要的環節,尤其是針對學困生,在實施“樂學”教學策略的過程中,教師帶領學困生展開必要的課后鞏固,是深化大家學習認識,提升教學質量的不二法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確立學困生的學習地位,不能忽視他們的存在,另一方面,則是要盡可能發揮“樂學”教學方法的整體質量,提升課后鞏固訓練的趣味性。
這里同樣拿“圓與方程”的內容進行舉例,在完成相關訓練后,教師不妨試著在課后鞏固訓練的環節中,布置一些同“圓的方程”、“直線、圓的位置關系”,以及“空間直角坐標系”等內容相關的問題。為了消除學困生的一些負面學習情緒,教師可以試著讓學生以“動態游戲”的方式進行,比如像“搶答訓練環節”、“錯題陷阱環節”,或者是“1V1對抗訓練”,既能給增強趣味性,同時還可以幫助學困生更為積極的參與到訓練過程中來;還有,在課后鞏固訓練的過程中,針對學困生的情況,教師還可以試著引入一些具有較強實踐性的學習問題。例如對于“向量的應用舉例”的內容,不妨鼓勵學困生在課外活動中,試著就一些生活化的內容展開應用,同時借助例題,來驗證自己之前的一些想法,這樣大家的實踐性認識,能夠得到質的提升。
結語:總而言之,在高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針對學困生這個群體,教師要試著深化“樂學”教學方法的整體質量,幫助學困生獲得更為悅趣化的學習體驗,以此來鞏固課堂教學的基礎,深化大家的學習認識。
參考文獻
[1]閆相華.基于有效教學視角下的高中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09):38.
[2]馬芹.從“關注情境”到“關注學生”——淺談高中數學學困生轉化的教學策略[J].基礎教育參考,2018(19):58-60.
[3]辛春.高中數學的“樂學”教學嘗試[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2(1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