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慶
【摘要】在語文學科授課中將核心素養加以滲透,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夠不斷得到培養和提升。而這種素養,不單單是指學生對知識脈絡的熟練掌握程度,還包括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思辨能力以及思考與解釋語文常識的能力。唯有這樣,語文知識在學生眼中才會變得更為客觀和科學,學生對語文認知才會更清晰,進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進而使學生的語文學科思維和素養不斷獲得拓展與提升。
【關鍵詞】語文知識;核心素養;思辨能力
一、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
教師應結合教材改變教學方式,著重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提高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以情感體驗為立足點,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覺器官,激發學生興趣,讓他們在感知、體驗和思考的過程中,深化對語文知識的認知與判斷,進而形成鮮明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充當編劇、導演、演員角色、編導課本劇,通過扮演人物角色,讓學生穿越時空,與歷史人物隔空“對話”,進行心靈的碰撞,進而對社會做出價值評判,讓學生在體驗的基礎上,生成鮮明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二、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知識體系
要想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語文教師首先要找到正確的教學觀點。對應新課改的要求,初中語文教師應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改變,讓學生成為主體,教師為引導者,支持學生自主學習;摒棄傳統教學方式,不再以教師講解為主要內容,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發散學生的思維。作為語文教師,不能僅對一個點進行講述,而要為學生創設符合學科特色的問題情境,要以“創設問題”為切入點,充分調動學生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創造性的思維活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由“聽會”過渡到“學會”,由“學會”提升到“會學”,以此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轉化角色,創設形式多樣的、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問題,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以此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內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求異精神。
三、語文教學要抓好教學的各個環節
在課堂上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力比較短暫,可以適當地留一些課后作業給學生,讓學生對知識進行鞏固。但作業不要停留在手寫某話題作文上,學生對這種作業上會產生厭煩,這就無法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要在課后作業中增加一些趣味性東西,例如觀看關于某一內容的視頻,寫下自己的心得,在課堂上大家進行分享交流。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記憶能力、寫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另外,教師要抓住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只負責在初中語文課堂上講解內容,學生卻時常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所以教師要改變講解方式,讓學生的理解能力增強。教師也要就重避輕地概括好內容,讓學生做好課前預習。例如學習《古詩詞四首》中,將學生分成四個組,分別研讀一首詩。教師引導學生對古詩進行斷句、逐句翻譯、了解中心思想等,都理好后,每個組分別派代表進行展示,同學在各個代表講述完后可以提出自己的問題,然后進行討論,加深對每首詩的印象。學生在對古詩進行研究時,也可以發揮想象,如果“我”身為詩人會怎么做。這種多元化教學方式可以很好地發散學生思維,幫助學生將注意力投入學習中,提升語文能力、想象力和思考能力等,從而為培養優秀的現代化高素質人才奠定基礎。
四、結語
總之,學生語文素養包括的方面非常多,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內容,在某一時段突出某一個素養的教學,使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逐步提高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劉美燕.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探討[J].湖北教育,2015(7).
(責任編輯 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