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統編版教學目標重心的轉變,使語用的地位得到凸顯,思維訓練及思維的拓展成為我們課堂上應該教的,低段的童話教學將比較閱讀教學策略引進課堂,通過比較詞語、句子、故事的結構,采用點式比較,讓童話教學綻放出不一樣的色彩。
【關鍵詞】比較閱讀;角色;朗讀;創編
一直以來,童話這類型的課文在小學低、中段頗多,童話文體相關研究是一直有的,而且相當全面。有專門針對童話教學的研究,但大體在所謂的文本理解上做文章,深入針對其文體的專項研究少,而在即將普及的部編教材中,一二年級語文課文中,選用大量的童話作品,共有29篇,可以說占課文篇幅的34.1%。而低段的童話教學長期秉承“創設情境,引發想象——角色扮演,入情入境——句式訓練,練習說話”這種傳統教學模式,的確這種模式符合低段孩子的感知學習,但是2019新版課標指出“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是由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組成。”很明顯統編版教學目標重心的轉變,使語用的地位得到凸顯,思維訓練及思維的拓展成為我們課堂上應教的,增加了復述、梳理、評價說理等復雜語言實踐活動。為此在實際的童話教學中如何將新型的訓練融入其中呢?我嘗試將比較閱讀這種閱讀方式引進課堂,并努力提高學生的語言、思維、審美等水平。
眾所周知,比較閱讀是近幾年在課堂經常使用的教學策略,我們在教學中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材料進行閱讀,讓學生從中辨析、在比較中梳理和發現相似點和不同點,進一步分析、綜合、概括、重組,從而產生新的看法。這不僅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而且對學生的思維發散性、創新性、深刻性、批判性有著很好的訓練,中、高段的語文教師經常會采用。那針對閱讀經驗較少的低段孩子,童話教學該如何滲透比較閱讀呢?可以通過比較詞語、句子、故事的結構,采用點式比較,力求體現低段的特點。
一、比較詞語詮釋角色
童話中的人物可謂是涇渭分明,好的就是好的,近乎完美,壞人就壞到十惡不赦,惡貫滿盈。故事中這些角色的性格特征往往通過典型的語言、行為表現。抓住角色的言行進行比較,特別是關鍵詞語的品析對比,對角色的詮釋往往是一步到位的做法。教學《寒號鳥》時,故事中寒號鳥與喜鵲,在做窩過冬這件事上,一個懶,一個勤,一個得過且過,一個早有準備。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先后設計了這兩種:
第一種:
教師:思考,在做窩這件事上,這對鄰居分別是怎么做的?學生反饋:喜鵲,一早就飛出去,東尋西找,銜回來一些枯草,忙著做窩,準備過冬。教師:從這句話中,你發現這是一只怎樣的喜鵲?(勤)教師:勤勞藏在哪些詞語中?找找看。(東尋西找、一早、忙著)
現場采訪:
小喜鵲,你多早飛出去呢?(理解“一早”)
小喜鵲,你都飛了哪些地方?(理解“東尋西找”)
小喜鵲,你來來回回飛了二十多趟,你歇歇吧!(理解忙著)
指導朗讀句子。
教師:那寒號鳥呢?學生:寒號鳥只知道出去玩,累了就回來睡覺。教師:唉,寒號鳥做了什么?(玩和睡覺)指導朗讀。
第二種:
教師:做窩這件事上,這對鄰居分別是怎么做的?學生反饋:喜鵲一早就飛出去,東尋西找,銜回來一些枯草,忙著做窩,準備過冬。寒號鳥天天就知道玩,睡覺。教師:讀讀這兩句話,說說你的發現。學生:我發現寒號鳥很懶,喜鵲很勤勞。教師:能不能從句子中找到證明你看法的證據?試試看!學生:我發現喜鵲為了做窩,找枯草跑了很多地方,我從“東尋西找”發現的。學生:我發現喜鵲天可能還沒亮就開始做窩了,從“一早”看出的。學生:喜鵲都忙了半天了,寒號鳥可能還在睡覺,真是太懶了。學生:寒號鳥除了玩就是睡覺,我從“只知道”發現的。
......
很明顯第一種是一個按部就班的、常見的童話教學模式,學生跟著教師事先設計好的問題,一步一步,但學生的思維被束縛了,沒有所謂的深層思考或是質疑,也就無法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而第二種采用比較法,讓學生通過讀先是整體發現各自的不同,接著引導學生從細節字詞入手尋找“證據”,第一種教學中教師一共提問8個問題,第二種教學中教師僅用了三個問題,騰出更多的時間是讓學生自主閱讀,主動探究,有所發現,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獲得閱讀、表達、思維撞擊下的智慧火花。
二、比較句子有效朗讀
童話故事類的課文中常常會出現關鍵語句重復,通過比較它們出現的原因、背景、目的,有助于幫助學生了解其深刻含義并能通過朗讀將其表現出來。例如《寒號鳥》一課中寒號鳥的哀號“哆啰啰,哆啰啰,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做窩。”先后出現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勸告后,但是因為季節的不同,第一次是在
“冬天說到就到,寒風呼呼地刮著。”第二次則是在“寒冬臘月,大雪紛飛。北風像獅子一樣狂吼,崖縫冷得像冰窖。”天氣越來越冷,所以寒號鳥叫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從“不停地叫”到“重復哀號”。教學中:教師:不聽勸告的寒號鳥,你們看(寒號鳥哀號
的句子)讀讀看。學生讀(一般)教師:放回課文中,你再試試看。(出示5、8自然段)學生反饋(有輕微不同)教師:能給它提提意見嗎?學生:我覺得天氣先是冬天到寒冬臘月,是越來越冷,所以在讀哀號時聲音應該是越來越小,因為沒力氣了。(生讀)學生:剛開始時寒號鳥很有力氣,到后面凍得受不了,都快要死了,聲音肯定是斷斷續續的。(生讀)
......
比較閱讀十分注重學生知識的聯系,特別是把課本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比較,杜威曾經說過:“什么經驗最有效?孩子親身經歷過的經驗最有效。”這樣的比較勾連,通過個性化的讀書讓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上了一檔次,最為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文本之間走了有用的來回。
三、比較結構創編故事
童話故事常常有著反復結構的情節,學生往往喜歡這樣的故事,因為這種熟悉感讓學生倍加喜歡,例如《棉花姑娘》《小猴子下山》《小壁虎借尾巴》等,教學時,可將相似的段落進行羅列,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例如《棉花姑娘》二三四段結構相似,我先讓學生數數每段有幾句話,分別看看每句話說了什么,學生清晰發現:第一句講“誰來了”,第二句是棉花姑娘求救,第三句是對方回答。接著讓學生依照這種順序進行編故事,并現場將學生的故事片段打字上傳:壁虎來了。棉花姑娘說:“請你幫我捉害蟲吧。”壁虎說:“對不起,我只會捉蟲子,你還是請別人幫忙吧。”通過與原文“燕子飛來了。棉花姑娘說:“請你幫我捉害蟲吧。”燕子說:“對不起,我只會捉空中飛的蟲子,你還是請別人幫忙吧。”對比,學生發現每種動物出現的方式不一樣,捉害蟲的范圍也不一樣,所以修改后是“壁虎爬來了。棉花姑娘說:“請你幫我捉害蟲吧。”壁虎說:“對不起,我只會捉墻壁上蟲子,你還是請別人幫忙吧。”先后兩次比較,一是從整體入手,二是從細節入手,循序漸進,有目的,有步驟。創編故事不是流于形式,而是落腳于實實在在的言語表達訓練點上,這種遷移運用,實踐智慧明確指向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幫他們從讀一篇到會編一篇,甚至延伸到會編一類。
四、結語
其實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比較閱讀存在碎片化、兜轉的現象,使學生整體閱讀感悟少,所以怎樣用對,很有挑戰。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研,多學,多實踐,真正讓童話教學在此綻放出不一樣的色彩。
注:本文為2018年度寧德市小學、幼兒園課程教學研究一般課題“基于語文核心素養下的經典童話教學評互動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NJYKT2018-018)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最新修訂版)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標準[M].2019.
作者簡介:吳立里(1975.03-),女,福建福安人,漢族,高級,本科,小學語文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與教學研究。
(責任編輯 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