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花
【摘要】《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認為:“語文教學就是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課堂教學的核心是教師和學生,有效課堂教學的核心是有效的師生互動。“師生互動”教學模式是促使課堂從傳統“一言堂”走向“師生共同探討與發展”的模式,也是尊重學生個性化思維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途徑。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采用咬文嚼字的策略,在師生共同品評中進行深度對話;巧妙利用動態生成資源,在學生的疑問中強化師生交流;給予學生自主思考與學習的時間,大膽放手,讓學生在自主體驗中促進師生互動,從而實效有效的師生互動。
【關鍵詞】師生互動;小學語文;互動策略
一、咬文嚼字在品評感悟中進行深度對話
“咬文嚼字”是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共同品讀課文內容和吸收內化知識的對話過程。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習語言,一定要讓詞深入兒童的精神生活,使詞在兒童的頭腦和心靈中成為一種積極的力量。”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咬文嚼字”,通過引導學生對課文中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字、詞、句子和片段進行深層次品讀,讓學生突破傳統淺層次理解,通過感悟、品析,挖掘語言文字背后的蘊意和內涵,從而達到理解語言文字、獲得深刻感受和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目的,要實現這一點,教師就需要發揮主導作用,在學生“咬文嚼字”的過程中進行深度對話和有效活動。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落花生》一課時,在講到第三自然段:“那晚的天色不太好,可是父親也來了,實在很難得。”為了幫助學生深刻體會這句話中所蘊含的深意和情感,我采用了抓問題嚼文嚼字的方式,引領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度的對話。
教師:仔細閱讀這句話,針對這句話,你們有什么疑問?
學生1:既然天色不好,為什么還要去請父親?
學生2:為什么天色不好,父親也要來呢?
學生3:為什么父親偏偏在這次的收獲節來呢?
學生4:既然是一家人,為什么說父親來了,屬于“實在很難得”。
教師:嗯,大家提的問題都很不錯。那我們首先來看看生4提出的問題,“實在很難得”,作者為什么這樣說呢?如果將“實在”二字去掉,意思是否還一樣呢?
(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補充作者的背景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實在”二字。)
教師:一般來說,父親應該是與妻子、子女生活在一起的,但是許地山的父親當時任廣東省三水縣縣令,由于日常公務十分繁忙,很難得有時間與家人聚在一起,所以許地山在收獲的季節去請他。盡管天色不好,但出于父親對孩子、對家人的愛,所以他不顧天色不好、不顧公務繁忙,也要過來與家人們共同享受勞動的成果與喜悅。可見,父親能來“實屬”難得。
這樣在師生的互動過程中,學生對于這句話中所滲透蘊含的情感理解地更深刻和全面。
二、動態生成在學生質疑中強化師生交流
“動態生成”是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倡的一個重要教學理念,是讓教師以動態生成的觀點看待課堂教學。動態的課堂,是多姿多彩的課堂,能夠真實地反映學生的思考與疑問。《朱子讀書法》中提出:
“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終則節節有疑。”正所謂:“學貴有疑。”疑問是學生思維的體現,也是學生與文本內容進行深度對話的產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有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寬容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于發表意見,這樣才能強化師生進行有效互動,促進動態資源的生成,從而讓語文教學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窮人》一課時,這篇小說主要講述了一個寒風呼嘯的夜晚,桑娜和漁夫收養已故鄰居西蒙兩個孤兒的故事。在講到第一自然段中的“這間漁家的小屋里卻溫暖而舒適”一句話時,有一個學生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學生1:老師,我覺得這句話里面用“溫暖”和“舒適”不夠準確。
(學生的這一問題,完全超出我的課前預設,為了幫助學生弄清疑問,我繼續引領學生進行課堂討論。)
教師:你能說說原因嗎?
學生1:屋外寒風呼嘯,且屋子也是漏風的,小屋里怎么會溫暖呢?
教師:還有沒有同學認同他的觀點?
學生2:我也這樣認為,雖然小屋的地打掃得很干凈,食具在擱板上閃閃發亮,因此,小屋應該用整潔來形容。
學生3:五個小孩子擠在一張床上,怎么會舒適呢?
教師:是啊,小屋的臥室、客廳和廚房都擠在一起,還漏著風,這樣的房子怎么會舒適而溫暖呢?那究竟是不是作者用詞不當呢?還有沒有同學有新的發現呢?
(為學生三分鐘時間,再次快速地閱讀課文,此時,出現了新的觀點。)
學生4:我認為作者用詞很準確,在當時那樣惡劣的環境下,漁夫還要出海捕魚,說明他們一家生活非常貧苦。小屋雖然漏風,雖然很小,但桑娜用她勤勞的雙手收拾得干干凈凈,所以,相對貧苦的一家而言,這樣的家是非常舒適的。同時,小屋里生著爐火,跟外面的狂風怒吼相比,可以說是溫暖的。這正好從側面體現出漁夫一家雖然生活艱辛,但卻很溫馨。
教師:是啊,從“溫暖而舒適”中我們可以看出漁夫一家生活的艱辛。
從上面的教學片段中可以看出,教師和學生互動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在生態資源的引領下,師生共同進行深度的探究,這樣一定會有更多新的發現。
三、大膽放手在自主體驗中促進師生互動
知識的獲得并不是靠教師的單一灌輸,而是需要學生不斷地進行自主構建,才能完成。因此,為了避免出現傳統課堂教學“教師教、學生聽;教師讀,學生讀”的現象,教師應大膽放手,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通過創設情境、設問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入課文的學習,讓學生在自主的體驗過程中,促進師生互動。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小壁虎的借尾巴》一課時,這是一篇長課文,且很多生字沒有拼音,很多教師逐字逐句地引領學生閱讀與分析,這樣的嚼文嚼字讓課堂學習變得枯燥乏味,學生在教師的驅動下被動地學習,使課堂依然呈現“教師講、學生聽”的尷尬局面,導致師生之間嚴重缺乏交流與互動。考慮到教材中安排這樣一篇長課文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識字和聯系上下文的閱讀推理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選擇大膽放手,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閱讀、理解,在此過程中,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
首先利用多媒體播放幾個科普知識的短視頻,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然后提問:“通過剛才的短視頻,我們知道,小狗的尾巴可以幫助它調節情緒;鳥的尾巴可以當作飛行器;松鼠把尾巴當作信息傳遞工具;鱷魚的尾巴可以當作武器,等等。那么,你們知道小壁虎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嗎?大家通過平常的了解和課前對課文的預習,知道小壁虎的尾巴既然可以重生,那它為什么還要借尾巴呢?小魚、牛伯伯和燕子的尾巴都有什么特殊功能呢?”由于課文的故事情節比較簡單,我讓學生帶著這些疑問,分角色朗讀課文,第一輪,由兩個同學分別扮演小壁虎和小魚,其余學生旁白,同學爭先恐后地想嘗試,由于剛開始有的學生比較羞澀,有些放不開,為此,在第一次角色朗讀結束后,我繼續引導學生進行第二輪:小壁虎和牛伯伯。這次我找了兩個學困生,誰知他們的表現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在熟練朗讀課文的同時,還適當加上了自己的理解,朗讀地更有感情。為此,接下來的時間,我完全交給學生自主安排,他們自主朗讀課文、進行角色扮演、利用上下文聯系分析生字,這樣的課堂氛圍和效果非常好。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發現學習樂趣,并嘗試用自己的方法進行實踐,實現了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促使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帶領下進行有效探究。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可以充分調動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潛能,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宰、學生服從”的師生關系,促使教師從“教”的位置轉變到“導”的位置上來,從而為學生課堂主體性的發揮營造良好環境,并讓學生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學會傾聽、合作、分享與操作,使小學語文課堂煥發生命的色彩。
參考文獻:
[1]管敏.互動開創新天地——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的重要性[J].語文教學通訊(學術刊),2014(7).
(責任編輯 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