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深化教育改革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教育觀念,培養學生獨立生活、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在長期的學習中逐步形成對生活獨立處理能力、遇到問題獨立管理能力、獨立判斷能力。這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條件,而現代教育積極倡導素質教育,重視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在初級教育階段教師應不斷提高小學生獨立生活能力,探索培養小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和途徑,針對目前小學生獨立生活能力的現狀進行研究,以期更好的促進小學生的身心和諧健康發展。
關鍵詞:小學生;獨立生活能力;培養策略
教育的初級階段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至關重要,小學階段正是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其水平關系到學生未來身心健康。目前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普遍不盡人意,傳統的教育理念強調學業、重視成績,而實踐能力很差。同時由于長輩們的過渡溺愛,使他們嬉戲打鬧、安于享受、隨意行事極度充滿了個性,久而久之形成自私自利、唯我獨尊的性格,學生過渡依賴家長完全缺乏實踐的鍛煉,任何事情都希望得到家長的幫助,逐漸形成依賴習慣。而學生缺乏意志的磨練,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會產生很大的不利影響。
一、培養小學生獨立生活能力的意義
獨立生活能力是一個人生存的基本能力,如果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對待任何事情懶于獨立思考,精神松懈,即便與自身密切相關的事情都需要他人的幫助,養成不愿承擔責任的思維慣性,這會嚴重影響學生的自信心,對未來的生活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學生成長過程中獨立生活能力的缺乏、生活責任感的缺乏,很容易使他們產生自卑感,失去自信心,對學習自暴自棄,長此以往學生的獨立意識逐漸淡化,嚴重者獨立意識完全消失,使學生日后根本無法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需要,嚴重者會導致他們自閉,造成家庭悲劇。小學階段的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礎,因此,培養學生自立自強精神就要從小學抓起。根據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如果一個人的人格不健全、缺乏獨立自主性會嚴重阻礙知識的獲取,由此可見,健全的人格的培養、獨立性的培養對于小學生來說非常重要,無論是對一個家庭還是對整個社會其意義深遠。當今很多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照顧無微不至、凡事大包大攬,而學校教育的當務之急是要斬斷學生對家長的依賴心理,給學生創造“做”的機會,“做”本質上也是學生鍛煉的機會,只有當學生親自去參與實踐勞動、去努力克服自身存在的依賴感,那么學生的獨立行為和生活的責任感也在逐步的形成[1]。實際上學生在小學階段其獨立性就表現的非常明顯,這個階段家長必須放手,給孩子鍛煉的機會,讓他們學會自己的事情必須自己去做,要學會擔當,而對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照顧只是給予正確的引導,使孩子對家長是“信賴”,而不是“依賴”。
二、培養小學生獨立生活能力必須遵守的原則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起萌教育階段,親情教育對孩子十分重要,孩子在入學前接受家長的教育時間較長,家長的言行舉止、思維觀念對孩子影響較多。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信心,學生在學校的生活是教師精心安排、是家庭教育無法替代的有很強的前瞻性。進入小學后,學生接受的教育內容增加,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彌補家庭教育中的不足。在學校教育中,小學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偏小獨立生活能力較差,教師應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讓學生學會用行動去關愛他人。
對于小學生獨立生活的培養必須根據年齡特征、性格分層進行培養,使學生在學校第二課堂實踐活動中通過互相合作增強感情交流。小學生都具有很強的好奇心,但能力有限需要教師給他們充分的信任,要求他們自己的事情必須由自己完成,使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體驗自己做事的樂趣,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要適當的給予幫助指導,教師的指導僅是讓學生及時改正錯誤的做事行為,但不能把事情包攬避免造成學生依賴心理,長此以往學生也就樂于去做自身力所能及的事了,慢慢的獨立能力也就提高。
首先,培養學生獨立生活能力應遵循課堂教學和生活實踐相融合的原則,進行整體思考,從而促使低年級學生樹立全新的榮辱觀、集體觀,只有當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融合在一起時,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也就逐漸形成。其次,在培養的過程中還應遵循終生發展奠基的原則,為小學生提供終生發展所需的生活技能。當學生具備了基本的實踐能力、獨立生存能力時,進入高中后對自身的人生軌跡就有了規劃能力。小學階段是奠定學生未來生存價值的關健,所以,家長和教師要高度重視對學生行為意識的教育。
三、培養小學生獨立生存能力的措施
學校在構思整體工作計劃時遵循小學生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原則,在教學方面、后勤工作方面做到胸有成竹地制定工作計劃,針對不同年齡段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不同的要求,輔助和引導教師制定培養計劃,并將其培養工作結合到教學環節中,而教師制定工作計劃時要對不同的年齡、個體差異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對于低年級學生進行實踐勞動時教師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參與其中,由于低年級學生自我約束能力差課后作業需要有人監督,可以采用“以一帶多”的形式即一個好學生可以帶多個學生,讓多個同學一起學習共同進步,這樣不僅達到了學習的目地,也培養了同學之間的合作精神,有助于學習效果的提高。培養學生在生活中自立自理獨自解決遇到的問題,適當加以引導使學生獲得自理生活的方法,運用課堂教學方法,采用專題生活講座的形式進行生活知識的學習。同時,教師應不斷的給學生輸入生活自理的方法,積極鼓勵學生自覺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從而掌握獨立生活的方法。
針對低年級小學生,可以開展生活技能、文明學生評比、社會實踐等競賽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開闊眼界[2]。家長要積極配合學校的教育工作,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生活知識在家里要得以實踐,家長要給孩子“內化吸收”的機會。只有家長放開手腳轉變教育觀念,在家庭教育中重視孩子自理能力的教育,孩子的獨立生存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結語
小學階段的學生能力有限,完全由學生自己做主會產生問題,將小事情交給學生去做,鼓勵他們為小事情負責是敢作敢當,幫助孩子從小事情做起,依據孩子的能力因勢利導,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要給予極大的耐心,并進行及時的糾正解決,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要讓孩子們清楚的認識到生活的路必須得自己走,只有培養自身獨立品質才能使自己更好地生活,擁有美好的人生。
參考文獻:
[1]劉永平.淺談教育對學生能力的培養[J].小學教學參考,2015(09):79.
[2]梁汴.生存鍛煉活動培養了獨立生存意識[J].教育與職業,2014(2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