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圣發
【摘要】 高三教學主要為復習課,時間緊,任務重,要讓學生經過一年復習有大的提高,需要著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進行主動思考,自主學習,才能真正領悟知識,才能靈活運用知識。
【關鍵詞】 生物教學 科學思維能力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1-128-01
0
隨著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整個社會對高考也有越來越多理性的看法,高考也必須要能體現出對學生能力的考察,其中就應該包括學科核心素養之一的科學思維能力。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學科,實踐性很強,更應該把培養學生的能力,特別是學生科學思維能力放在首位。以下是本人在教學實踐中,實施的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策略,以此拋磚引玉:
一、多樣的課堂活動,產生思維碰撞
課堂活動不僅限于師生之間,還可以是學生之間,活動形式可以采取分組辯論、討論、知識競賽等等。比如在學習到生態環境的保護時,我設置了辯題:“我們是不是應該禁止開發環境?”;學習到基因工程時,我提前讓同學們自主搜集關于基因工程的信息,課堂上再由科代表組織知識競賽。通過辯論,知識競賽,學生們互相啟發,產生思維碰撞,使問題的焦點越來越集中,既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學習難點,同時又能鍛煉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敏捷性和嚴密性,還能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從而綜合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民主寬松的課堂,學習氛圍濃厚
多數人的印象中,課堂上都是老師嚴肅地講,學生被動地聽,學生往往處于不自主的狀態,思維被動地跟著老師的走,而事實上學生才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我的課堂我提倡學生:在課堂上,對所學內容應該大膽質疑,多思考,多提問題,發現問題,有靈感有不同的意見可以隨時提出看法與老師進行交流,不必拘謹!
三、直觀化的教學,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
直觀教學是生物學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對于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有著非常明顯的作用。在教學中,我們通過使用教具,實物展示,視頻動畫等都可以增強學生的視覺效果,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特別是對于一些學生缺乏感性認識的知識,教師更應加強直觀教學。
四、注重思維訓練,改進思維方法
我更加注重指導學生如何思考,讓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進而形成科學思維。在生物教學中,我滲透入辯證的觀點和邏輯方法指導,讓學生能對各種自然生命現象做出合理判斷和推理,推薦學生看一些專門思維訓練的書籍。生物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包括以下幾方面:
(1)培養學生的邏輯、比較能力
比較就是把生物學研究對象進行對比,確定它們之間的異同點及其關系,比較思維是學習科學知識的基本思想之一。比如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的比較、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比較、初生演替與次生演替的比較、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比較等等。如學習完基因的復制、轉錄、翻譯后,讓學生從這些生命活動發生的時間、場所、原料、條件、產物等幾個方面進行比較,這樣既能牢固地記憶,又能使學生較好地掌握比較的思維方法。
(2)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分析是把生物學研究對象整體分解成若干部分,或者把整體的各種屬性分解出來。如分泌蛋白的形成過程有哪些細胞器參與?一個DNA分子的組成是什么?池塘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充當著什么角色?這些問題的解答就是思維的分析過程。綜合是把研究對象各個組成部分或特征聯系起來并建立整體性認識。知道了分泌蛋白過程中不同細胞器的作用后,再把它們聯系起來,就可以明白細胞器的分工合作的關系了;知道了DNA的分子組成,那么整個DNA分子是如何攜帶遺傳信息的呢?池塘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角色弄清楚后,它們是如何聯系成為了一個整體的呢?還比如理解生態工程的幾大原理,生物的遺傳物質等,都需要學生有很好的分析與綜合能力。
(3)培養學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
抽象是把某類生物學對象的本質屬性提取出來,并同非本質屬性進行分離;概括則是依據某類生物學對象的本質屬性,把同類的生物學對象聯系起來。在“生命的特征”教學中,指導學生對生物與非生物的行為,組成,功能等方面進行分析、綜合和比較,然后從中抽出帶共性的基本特征就生命的特征,這就是抽象;在此基礎之上,概括則是將所有具備這些基本特征但其他方面又千差萬別的生物分成動物、植物、微生物和病毒,還有DNA的多樣性和特異性,基因文庫與cDNA文庫的關系等都需要學生有較強的抽象和概括能力。
五、把問題給學生,讓學生學會問“為什么”
生物學實驗大體分為探究性和驗證性實驗,題目處處存在“為什么”,如何讓學生學會問“為什么”至關重要。如“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噬菌體侵染實驗”、“植物生長素的發現”等實驗,都是很好的讓學生學會問“為什么”好范例。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比較喜歡嘗試用啟發式教學,通過創設問題情景來激發學生思維。如在做“提取與分離色素”實驗時,我提前把預習任務交給學生。在實驗時,我只在課前交待實驗室的一些注意事項而已,其余完全由學生自己去完成。在實驗結束后,我收集學生們的濾紙條,比較異同,由學生自己去分析自己的實驗結果,并寫出實驗報告。
以上是我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一些嘗試性的思路與做法,從效果來看,學生通過這些訓練之后,明顯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也有了較明顯的提高。
要能真正的達成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能力目標,教師首先要認真研究學科核心素養,對教材有整體把握,能將教學的知識、能力、情感目標綜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而具個性風格的教學體系,并制訂相應的實施方案、檢測手段,最終形成一個有機的教學系統;其次需要深刻理解思維訓練與知識傳授和檢測之間的關系,并關注學生的情感心理因素,從而探索出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個人模式。
[ 參 考 文 獻 ]
[1]《淺談生物教學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形成》蘇復安,《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09.3期.
[2]《列舉法在生物學科技活動選題中的應用》余軼等《生物學教學》2009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