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杰
【摘 要】溫故方能知新,遵循學生的遺忘規律,初中物理復習課上教師要帶領學生們進行合理高效的復習,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鞏固知識,提升物理成績。在復習課上教師要做到讓學生既能對學過的舊知識保持耐心和熱情,又要能推陳出新,找到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的契合點,讓復習起到切實有效的作用。本文就初中物理教師如何更好地設計復習課提出了幾點建議,旨在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物理;復習課;設計方法
1以興趣為導向,高效復習
復習課上的內容大多為學過的知識,學生很可能會出現懈怠與厭倦心理。教師在課程安排時,仍然需要保持課堂內容的趣味性,保證學生能夠高效復習。教師可以利用其物理學科實驗內容較多的特點,讓學生通過動手來鞏固學過的知識,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復習“浮力”相關的知識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在課下設計實驗,通過實驗去印證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可以采取控制變量法,取兩個大小相同的杯子,在里邊倒入相同體積的水,然后分別放入不同材質的物品,看物品的漂浮狀況與排開液體的體積;然后在其中一杯水內加入食鹽,然后在分別放入相同的物品,然后再次觀察物品的漂浮狀況與排開液體的體積。最后可以得出結論:在不考慮重力加速度的情況下,影響浮力條件大小的因素只有液體的密度和排開液體的體積。
又如在復習“串聯與并聯”的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畫出串聯和并聯的電路圖,然后將提前準備好的小燈泡、電池組、導線、小刀閘等實驗器材分發給學生,讓學生親自動手按照畫好的電路圖分別組裝出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當燈泡發光的一剎那,相信會帶給所有學生足夠的滿足感與成就感。這樣的復習課讓學生們很容易在動手實踐中發掘樂趣,在興趣的趨勢下更加高效的復習。
2新舊知識融合,科學復習
復習課內容的安排,一定要兼顧舊知識的回顧和新知識的導入。根據班級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確定復習與知識拓展之間的比例,要照顧到更多同學的感受,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在復習課上取得進步。在復習舊知識的同時引入新知識,實現新舊知識之間的融合。
例如在復習平面鏡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先從平面鏡的成像特點講起,然后進一步講解平面鏡在生活中的應用,在其中可以穿插漫反射和鏡面反射的知識講解。在復習完平面鏡的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引入透鏡的知識講解,凸透鏡作為重點,一定要讓學生區分清楚照相機、幻燈機、放大鏡之間的成像規律與成像原理。這樣學生在復習舊知識的同時對新知識也進行了學習,通過這種對比式學習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晰地區分相似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3巧析過往習題,合理復習
初中階段學生課程較多,課程密集度較高,由于時間緊張很多時候學生只會關注作業本上是否有“紅叉”,而很少去研究自己的錯題。教師在復習課上應該著力改善這一現象,巧用過往的習題,帶領學生復習。
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近期的錯誤習題和那些一知半解“蒙對”的習題整理出來,然后分小組討論研究解決方案。鼓勵學生們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合作探究解決問題。針對學生們未能解決的“疑難雜癥”,教師要詳細講解,幫助學生們將這些“半生的米”煮熟。
另外教師從學生的錯題中要看到教學問題的本質,整個班級的作業就像是一個“晴雨表”,反映著學生的知識薄弱點。教師要根據這些“大數據”,對自己的教學方案進行調整,有針對性的去安排接下來的教學計劃。
4構建知識網絡,整合復習
初中階段的課程科目較多,學生接受的知識相對零散化,復習的一大目的就是整合過往知識,理清知識脈絡。教師要帶領學生從知識的整體角度與系統角度出發,輔助學生將知識板塊完整地拼接起來。面對一些相似度較高、區分起來比較困難的知識點,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用表格或者框圖的形式進行總結。讓學生理清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區別,看到物理現象與物理理論之間的聯系。就具體方法而言,在構建知識網絡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仿照課本目錄建立“知識大綱”,知識點由粗到細,層次分明。然后讓學生對照課本與筆記將大綱標題下的內容補充完整,將散亂的知識整理有序。課堂學習是一個把課本“越讀越厚”的過程,而復習的過程是一個總結“干貨”,將知識“讀薄”的過程。例如在復習“聲現象”的時候,教師應該讓學生知道,聲音產生的根源是“振動”,振幅、頻率以及振動體的材質分別決定了聲音的響度、聲調與音色。這樣抓住干、有層次、有脈絡地去整理知識,能夠讓復習更加高效。
5結束語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會忽略復習課上的教學安排,把復習題扔給學生去做或者讓學生對著課本自習。這樣的復習課低效且乏味,學生經常在發呆中度過一節課,知識盲區仍舊不能解決。這樣的復習課與新課標提出的要求背道而馳,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積極尋求合理的教學方法,上好每一堂復習課,讓學生在復習中能夠真正地鞏固知識,獲得進步。教師要不忘初心,在學生與知識之間架起橋梁。
參考文獻
[1]吳卉.如何上好初中物理復習課[J].貴州教育.2011(19)
[2]宋穎英.比較法在初中電學實驗復習課中的應用[J].物理之友.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