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楚專
摘要:籃球運動作為一項在高校普及程度較高的運動項目,越來越多的女大學生也加入到籃球運動中。在高?;@球教學中,除了教授籃球技戰術之外,還需要高度重視籃球意識的培養。本文在對籃球意識的表現形式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女子籃球技戰術訓練中籃球意識培養的方法,一是加強女子籃球運動員理論學習;二是觀摩實際比賽;三是在技戰術中緊密結合籃球意識訓練。
關鍵詞:籃球意識;女子籃球;技戰術訓練;培養
一、選題依據
根據相關統計結果顯示,在很多高校,籃球是最受大學生喜歡的運動項目。通過籃球運動,大學生不僅可以鍛煉身體,學習籃球技能,還能培養積極向上的性格品質?;@球作為對抗強烈、節奏較快的一項運動項目,運動員往往需要根據場上的形勢快速地做出反應,不允許運動有太多的時間進行思考。所謂籃球意識就是指籃球學習者在長期的籃球運動中,經過不斷實踐和思考而形成的能夠正確反映籃球規律的生理機能及心理素養,能夠根據場上的形勢自動化地進行心理加工和行為反應,也就是所謂的“球感”[1]。籃球意識作為籃球運動“活的靈魂”和“精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且需要經過長期系統科學的訓練才能形成。在女子籃球技戰術訓練中,如何培養籃球運動員的籃球意識也成為籃球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本文在對相關研究文獻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根據作者親身的籃球教學實踐,探討籃球意識在女子籃球訓練中的培養方法,為提高高校女子籃球技戰術的訓練效果,提高女子籃球運動水平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參考。
二、籃球意識的表現形式
(一)對場上形勢的預判
籃球作為一項群體對抗性項目,場上的形勢不停地在發生變化?;@球運動員在場上也不只是一個單打獨斗,一方面需要與自己的隊友相互配合,一方面要根據對手的動作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因此,籃球意識表現為籃球運動員通過正確地判斷隊友及對手的意圖和動作,根據自己的預判進行應對。
(二)閱讀比賽的能力
所謂閱讀比賽的能力,即對場上的整體形勢有一個整體的把握,能夠明確自己的目的,并控制自己的節奏。在場上,籃球運動員需要根據比分的情況以及對手的打法特點來明確自己的技戰術策略。在比賽中,掌握比賽主動權及比賽節奏的一方往往是勝利的一方。因此,閱讀比賽的能力也是籃球運動員籃球意識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
(三)合理地運用技術和規則
在籃球運動中,運動員精湛的技術是競技能力的保證,但什么時候該采用什么樣的技術,這個是需要運動員在長期的籃球訓練和比賽中進行積累,需要運動員將這些經驗內化直覺經驗?;@球意識表現為籃球運動員在比賽中,能根據比賽的需要來自動選取最優的技術。此外,籃球意識還表現在對規則的掌控上,即合理地利用規則為本方服務[2]。
三、女子籃球運動員籃球意識的培養方法
(一)加強理論學習
籃球意識雖然是一種程序性、內隱的知識經驗,但需要通過理論學習來進行培養。一方面,通過理論學習讓女子籃球運動員熟練地掌握籃球規則,對籃球運動的規律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學習運動訓練學、運動心理學等相關理論知識,為籃球意識的培養打下堅實的理論知識基礎[3]。
(二)觀摩實際比賽
觀摩實際比賽一方面可以培養運動員的觀察能力。實際比賽可以是現場的比賽,也可以錄制的比賽視頻。在觀摩實際比賽中,讓女子籃球運動員作為“局外人”,在“場外”觀察比賽中籃球運動員在場上的反應,通過“場外”的觀察來鍛煉場上的觀察能力。教練員可以在一旁進行指導,必要的時候將比賽視頻進行暫停,讓學員對場上某個籃球運動員的特點進行分析,或者對其下一步的動作進行判斷,以此來提高女子籃球運動員的觀察能力。另一個方面是通過觀摩實際比賽讓女子籃球運動員學習他人先進的技戰術和意識。比如通過觀察一些優秀運動員在籃球比賽中所采用的戰術,以及在比賽中所體現出來的進攻意識、防守意識和傳球意識等,通過這種間接學習的方式來培養籃球意識。
(三)在技戰術中緊密結合籃球意識訓練
技戰術作為籃球競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為籃球競技能力的“表”,而籃球意識作為一種基礎性的籃球素養,是籃球運動競技能力的“里”。因此,技戰術和籃球意識作為籃球競技能力的“表”和“里”,兩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是因為籃球意識要通過技戰術來予以體現,一方面籃球意識是籃球技戰術的重要支撐[4]。在女子籃球運動員的訓練中,可以系統地對學員進行籃球意識相關知識的講解,在講解的同時結合相應的技術動作進行演示。同時也可以在技戰術的訓練中,教授籃球意識相關的內容。將兩者結合起來進行教學,提高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章云.籃球意識研究(綜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6 (03):1-5+11.
[2]王守恒,張全寧.關于“籃球意識”的理論探討[J].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1999 (01):34-39.
[3]王武.大學生籃球運動員籃球意識培養的理論研究[J].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8 (01):68-71.
[4]黃日權,黃超.論高?;@球運動員籃球意識的培養與訓練[J].教育與職業,2007 (02):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