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正彪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詩文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寶貴遺產,它凝聚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髓,我們先人用飽蘸豪情的如椽大筆寫下了一首首令人蕩氣回腸的不朽詩篇,成為民族文化中一顆耀眼、璀璨的明珠。從先秦諸子到唐宋散文;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元曲……雖只是浩瀚的文學海洋的點滴,卻是中華文化的沉沉載體才它們如同一條源遠流長的大河,脈脈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優秀人才。誦讀是一種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探究的學習過程。誦讀是古詩文教學的核心、是關鍵、是學習的立足點、是提高古詩文教學水平的“催化劑”。
關鍵詞:古代詩詞;誦讀;積累;感悟;教學
誦讀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古文的句式有其獨特之處,一句話,在哪停頓,往往會影響句子的意思。如果讀錯句讀,就不能正確理解句意,甚至會曲解文意。如何讓學生準確把握句讀?我們一是把不同的句讀標示出來,讓學生對比判斷;二是通過錄音范讀,掌握正確的句讀。如,讀《出塞》,試圖讓學生化身唐代詩人:登上塞外關城,明月下,望著遼闊的荒野,會想起什么呢——秦筑長城、漢衛邊關、唐……為了戍守邊境,這關城,從秦漢到現在,灑下了多少征人戍卒的血汗?戰爭卻為什么連年不斷……只要充分發揮想象,就能較好地理解詩人的情感。讀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先以圖像渲染離情別緒的特定氣氛:煙雨蒙蒙中,旅舍前垂柳在微風中搖曳。在這凄冷的氛圍中,配上一曲《陽關三疊》沉郁的音樂,讓學生從中慢慢品讀,想象詩人的心境,走進詩人的意境。須在誦讀時,指導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分清句讀,才能疏通句意,理解文意。
讀準字音,讀清句讀,只是誦讀的第一步。我們誦讀的目的是讓學生能恰當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樂之情和沉郁頓挫、奔騰激越的情感。這些情感孕于無聲的語言中,要通過朗讀將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調,再據此指導正確的朗讀方法,讓學生在誦讀時達到眼觀文、口出聲、耳悅音、心會義、神會情的多重效果,在抑揚頓挫、輕重舒緩中領悟情感。教學中,我們讓學生注意聽錄音,小聲跟讀,再模仿誦讀,掌握正確的朗讀方法。首先,注意重音。重音處理得好,才能準確地表情達意。高音顯得響亮,表示興奮、喜悅的感情;低音顯得幽沉,表示肅穆、悲哀的感情。其次,注意語調。語調指由于思想感情、語言環境的不同,在聲音上表現出來的升降、高低的變化。誦讀時,根據內容處理好語調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第三,注意節奏。誦讀中的節奏須著眼于全篇。感情歡快的,可用快節奏,感情憂郁的,可用慢節奏。讀出韻味,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是了解虛詞所表達的感慨、哀嘆、疑惑等語氣,讀出結構齊整,運用對比等修辭手法的句子所表達的感情。在誦讀訓練時,可要求學生揣摩虛詞的用法,注意模仿語氣、語調,從而領會作者的立場、觀點和思想。
在誦讀中把握文章的結構,了解作者的思路,更好地把握其內涵。學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抓住支撐句,掌握文章的思路,才能加快記憶的速度,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我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變靜為動,為學生的抽象思維提供形象依據。誦讀時,根據文意、詩意配圖、配樂,讓學生在優美的圖像、音樂中朗讀文章、詩歌,更深刻地領悟文意、詩意。
如,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重音落在“千帆過”“萬木春”上,為什么?因為這六字形象地展現出未來的美好,表現一種激昂、樂觀的生活態度。
教學中可以配上音樂,使學生從中把握作者的思路。配樂誦讀時,文章所表達的高潔傲岸的志趣和抱負就呈現出來了。熟讀后,利用計算機可隨時變動的動態板書,抓住關鍵句,扣住思路,用缺字法訓練背誦,從易到難,不斷減少屏幕出現的字數,最后讓學生全文背誦。學生在一個課時內既掌握了背誦,又把握了文章,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反復誦讀可以激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同樣,豐富的想象又可以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在誦讀中要善于調動學生的記憶表象,激發其想象。雨果說:“想象就是深度?!币驗樵姼璧恼Z言是高度凝煉的,它用極有限的字數表達極其深刻的內涵,不展開想象,就無法深入作品內部,就無法走進詩人創設的意境,無法體會詩人要表達的思想內涵。巴爾扎克曾說過一句有意味的話:“真正懂詩的人會把詩人詩句中只透露一星半點的東西拿到自己心中去發展。”我們讓學生在想象中誦讀,在誦讀中想象,就是希望學生通過誦讀感知形象,運用想象去填補詩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詩意,走進詩人的意境。
文言文言簡意賅,一篇短短的文章往往能融入非常豐富的思想內容。特別是故事性較強的古文,想象的作用同樣不可忽略。而生動、形象的畫面又可以克服枯燥無味的知識講述,使學生聚精會神地去觀察、思考,活靈活現的情景能激活他們的靈感,開啟他們的悟性。誦讀時可以啟發學生根據畫面深入想象: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如何。
采用多種誦讀方式,可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使學生在愉快誦讀中,加深對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誦的速度。誦讀方式有錄音范讀、教師范讀、學生領讀、齊讀、分組讀、自由朗讀、配樂朗讀等。如,分組讀《狼》,一組讀寫屠的句子,要求讀出其由“遷就退讓”到“勇敢警覺”的變化過程;一組讀寫狼的句子,要求讀出狼的兇狠狡詐;最后,兩組合起來讀議論的段落。第二次,兩組調換讀。這樣,不但激發了興趣,也掌握了課文。
誦讀文章時,教師若能充分利用豐富的表現手法,發揮學生的審美主體,開啟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從不同角度、多層次地反復誦讀,在之乎者也中,把握語脈,進而把握思想的脈搏,就能消除與古人的距離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鳴。教育家葉圣陶曾說;“誦讀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心靈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惫旁娢氖侵袊糯拿鞯妮d體,是千百年來人類智慧的源泉。在教學中,通過加強誦讀訓練,不但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而且背誦、理解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那聲情并茂的誦讀,更可以直接把學生帶入文章的意境,產生生動的聯想和情感的共識,達到提高學生欣賞古詩文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唐三英. 淺談初中文言文誦讀教學[J]. 科教導刊,2014(9).
[2]溫芳. 淺談初中古詩文誦讀教學[J]. 廣西教育,2015(21):9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