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茂盛 占莉萍
摘要:本研究基于高校大學生的視角出發,采用實踐表征與理論研究雙途徑相結合的方式,在梳理瑞士師徒制校企合作的發展歷程的基礎上,挖掘瑞士校企合作體系的現狀,并進一步討論師徒制校企合作的運行機制,最后提煉瑞士師徒制校企合作的經驗。研究發現,瑞士師徒制校企合作的主動權在于企業而非教育部、師徒制技能考核的主辦權在于企業而非學校、師徒制校企合作的思想在于堅持而非來回變動、師徒制課程設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而非一應俱全、師徒制教學場地與設備的提供應是企業而非教育部。我國校企合作目前仍處于快速發展時期,瑞士校企合作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機制及其提供的經驗,值得借鑒和效法。
關鍵詞:瑞士 師徒制 校企合作
一、瑞士校企合作體系與特色現狀
瑞士的聯邦政府并沒有教育部,校企合作屬于經濟事務部管理,其教育行政屬于地方分權制度,分為聯邦、州、地方三級。聯邦的教育事務由內政部教育科學局主辦,主要負責校企合作政策、高等教育政策、國內外研究政策以及及國際教育政策的制訂等。各州的教育事務由州設立的教育局主辦,負責小學、中學以及州立大學(SFIVET, 2009)。
瑞士是直接民主的國家,國會議員所擬的教育政策都要經過公開辯論,并舉行公投,所以有時政策的決定會拖延時間。因此,經由州考慮制訂后的政策,就可強而有力的執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瑞士對于是否要在高等教育中增設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從發現需要到真正執行長達有5年的時間。由于校企合作以往直接由師傅所在的企業決定課程,所以學生所學的內容雖然很專精,但差異仍然很大(Pilz, M ,2007)。
二、瑞士校企合作師徒制運行機制
瑞士師徒制校企合作的主要做法如下:
1.政策法規。瑞士政府頒布《聯邦校企合作法》明確指出學徒在企業實習與培訓的權力,通過政策法規保障校企合作品質,條文中除了詳細載明師資任用、訓練課程內容與經費規范,對學校與企業間交流合作方式提出相關依據,并明確提出教育訓練契約范本并載明教育訓練內容、學校、合作機構及學生之權利義務、學習評估、畢業考核等,來保障學生權益與約束雇主企業依契約執行,不但能強化教師與學生的實踐經驗,也可提升校企合作辦學成效,更能使校企合作的定位明確。
2.教育目標課程規劃。教育目標明確,學習內容實用且彈性,符合職場對對專業技術人力的需求:師徒制校企合作基于市場需求導向,能滿足對專業技術人力的供需,另外學徒直接在職場接受實際的生產作業環境與設備,將可使學徒結訓后能無縫接軌,立即就業。
3.設備及培訓費用。一般職業院校所設置的設備通常只能提供訓練用途無法進行生產獲利,此外校方亦無充沛的財力及時更新設備與機具,因此學生在校所學的技術與操作的設備無法符合公司企業的需求。企業提供設備并負擔訓練所需費用,增強學徒的學習意愿及向心力,營造企業公司、受訓學徒與國家社會三贏的局面。
4.學習時間及畢業考核。瑞士師徒制有效的合約期限為二年至四年。瑞士師徒制教育培訓旨在以達成技能的要求為設計基準,分別規劃為二年至四年時間。以期奠定不同等級技術人員的養成。師徒制教育的培訓以實務操作為主,基礎理論為輔。學徒每周1至2天在學校學習,3至4天在企業實習工作,約70-80%的時間在企業實習 的工作場所,僅有約20%的時間在學校內學習,落實技術引導教學執行方針。
三、瑞士校企合作經驗借鑒與啟示
1.師徒制校企合作的主動權在于企業而非教育部
瑞士沒有教育部,卻把教育辦得很成功,關鍵在于瑞士企業家愿意為其將來的員工投資辦理校企合作與訓練。企為為了生存必須有好品質的員工,也才會有好的產品,因此企業家較為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需要,按照需要去規劃教育訓練,就能培養出企業所需要的員工。學徒制教學就是基于就業為目標,以職場為教室的理念,所實行的小班制教學。因師傅與學徒經常在一起,學徒不只學會技術,也受到師傅人品的薰陶以及職業道德的影響。由于在職場學習的時間很長(4—7 年)技術可以學得很精致。
2.師徒制技能考核的主辦權在于企業而非學校
瑞士的技術人員均需通過嚴格的資格考試才能就業。資格考試的命題均為行業協會或大企業自行命題,資格考試就在職場舉行,考試合格才能頒發合格證書,并且在證書上注明在何處進行的資格考試,以及通過的級別和有效期限。州政府會在資格考試時派人監督,但監督人員并不是考官,考官均為高級技師。然而,我國職業院校的技能考核幾乎都在學校進行,命題與監考人員都是學校的老師,而且多數命題教師缺乏行業實踐經驗,這也導致資格考試的合格證書多數不被企業所接受。由于企業無力辦理所有考核,行業協會也未自辦資格考試,便導致教育部以“考試合格,評估加分”的策略,提高評估力度。
3.師徒制校企合作的理想在于堅持而非來回變化
瑞士的校企合作受到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思想的影響,尤其在“教育是為生活與工作作準備”的理念上進行師徒制培育,從小學開始培育學生的專心、合作、務實精神,因而到了中學階段進入職場學習時,就能將市場所需知識技能充分吸收并應用。然而,我國的校企合作并沒有深厚的教育理念,以致從職業訓練課程、中等校企合作課程甚至到高等校企合作課程,跟隨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步伐與策略一再修訂,然而因為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社會背景相差較大,無法簡單效仿或跟隨。我國校企合作政策既缺乏務實的教育理念,就無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雖然政府一再補助高職,防止高職教育規模的萎縮,但是由于課程重點只在加強學生一般能力,對于提升業界人力資源素質貢獻有限。相對的,瑞士的師徒制校企合作,以職場能力需求作為教學內涵,雖然歷經一百多年的演變與企業發展,仍然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態勢,國民所得遠超超中國。
參考文獻:
[1] Pilz, M. Two countries one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comparison of the apprenticeship reform in the commercial sector in Switzer land and Germany,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2007,37(1), 69-87.
[2] SIUED. Main challenges to Swiss higher education, Graduat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Switzerland: Geneva,2005.
[3] Dionisius, R, et al. Costs and benefits of apprenticeship training: A comparison of Germany and Switzerland. Applied Economics Quarterly,2009, 55(1): 7-37.
[4] Perellon, J F. The creation of a vocational sector in Swiss higher education: Balancing trends of system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gr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003,38(4):357-370.
[5] Vo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ng in Switzerland 2011, Federal Office f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OPET).
基金項目: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項目編號:18YB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