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琳
摘 要:道德與法治是中學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在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提高綜合素質。目前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的普遍現象即無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缺失,依舊以單一灌輸式傳授和接受為主,背離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教師和學生交往互動理念,喪失教育意義。因而需要教師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情況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教師教學質量。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中學;教學方法;創新途徑
相關研究指出,目前中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在具體教學中還停留在單純地口頭傳授知識,學生沒有在實踐中親自體會和感受知識,以致于未能實現預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因而需要教師從多角度創新教學方式,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實現預期教育目標。
1.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
1.1脫離教育發展趨勢
當前大部分中學道德與法治依舊運用傳統模式,即教師依舊占據教育主要地位,學生被動聽取教師的各項安排,其自身主體地位沒有得到發揮和重視,無疑降低學生參與道德與法治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長期以往學生會越來越抗拒道德與法治教學,自然而然會影響教學效果效果。與此同時落后的教學管理理念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方式優化和創新,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決定其教學方式,顯然違以學生為需求的先進教學理念,也正是單一僵化的教學理念缺少人性關注和人文關懷,與現代教育倡導的以人為本教育理念背道而馳。
1.2教學方式單一枯燥
目前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通過課堂教學或開展相關活動實施,整個過程枯燥單一,難以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尤其部分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慣性以居高臨下的工作態度和刻板的工作方式對學生提出各種要求,注重學生絕對服從,忽視培養學生創造性和主動性以及個體應有的關懷。這種教學方式依靠單純的灌輸和說教讓學生成為靜止客體,再加上中學生處于青春叛逆期,抵觸心理是其本能,長期以往必然會受到反效果。
1.3學生心理缺乏成熟
當前教育十分注重學生個性化和多元化發展,而部分中學生也因學科和個性特征決定其在現實生活中有著突出表現,重視自我發展和個性獨立,甚至認為獨特的個性可以創造出與眾不同的成果。此類學生也有著較為開放的思想和突出的自我意識,視野開闊并敢于突破傳統觀念束縛。與此同時學生之間也有較大的性格差異,大部分中學生性格開朗,熱愛交際且表現欲望較強,然而也有部分學生性格安靜內向,不善言辭,甚至有部分中學生經常表現出心理矛盾和情緒化狀態,嚴重者會出現焦慮和抑郁的鞥心理障礙,正因如此為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增添困難。
2.創新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途徑
2.1全面注重情感交流肯定學生個人價值
任何學科文化價值和工具價值都是辯證統一關系,中學思想道德與法治教學同理,該學科教師可以為學生構建探究知識環境,強化學生科學精神。尤其思想道德與法治學科在于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思想觀念,其核心素養包括建立科學方法論和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以及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能力,使學生成為具備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質的現代公民。教師更要在此過程中注重情感交流,善于表揚和鼓勵學生,尊重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將師生互動調整在適合范圍當中,最大限度發揮學生內在潛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此外思想道德與法治教師還應注重肯定學生個人價值,當學生踏入校園后就會成為這個家庭的一份子,每個學生都在為集體榮譽努力奮斗,然而在此過程中卻忽略體現學生個人價值,過于傾向于學生集體利益,這種情況也體現現代教育弊端。事實上,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背景下,每個學生均為有著獨立思想的個體,渴望得到教師和他人的重視以及實現個人價值,當學生個人價值沒有受到重視時就會降低存在感,進而產生相關心理問題,上述情況違背素質教育目標,因而需要思想道德與法治教師及時肯定學生個人價值,通過實施獎勵制度和定期評估實現學生個人價值,進而完善學生人格。
2.2創設生活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道德與法治課是中學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更是培養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關鍵途徑。在核心價值觀念引導下,教育部門應重視該課程實施情況并在此基礎上組建教學科研和教育管理小組,通過引入生活化教學法使課程更具有參與性、實踐性、開放性以及綜合性,增強學生知識應用能力,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對道德與法治教學在編排教學內容時都以欄目為主要單位,每個單元主題都十分鮮明且從學生經驗開始。例如某一單元則以“友誼”為主題,教師在教學中就可結合欄目主題以及學生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和實際經驗相融合,達到新知識和自身已有知識經驗相互碰撞和交流目的,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了解。再例如某一單元主題為“友誼與成長同行”,教師先運用現代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耳熟能詳的歌曲《朋友》,以歌曲點燃課堂氛圍。之后結合教材內容主題將其穿插于課堂教學當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心理提出相關問題:①人是群居群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朋友和交際圈,個人興趣愛好、言談舉止在一定程度會受身邊朋友影響。你覺得與身邊朋友友好相處以及有知心朋友有什么好處?②基本上所有人在成長歷程中都有經歷數次陣痛,如果你身邊有一個樂觀豁達和樂于助人的朋友,那么祝福你,這是你人生中的幸運,有哪位同學可以說一下哪些讓自己很感激或產生過重要影響的朋友?③結合學生實際生活暢談在交友中存在問題或對友誼的錯誤認知。上述問題均和學生現實生活有著緊密聯系,借此開展教學可以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感悟,最大限度激活學生潛在的知識儲備,一定程度還能升華學生思想,引導學生朝著探究和自主學習方向不斷前進。
2.3積極開展課外活動規范學生行為習慣
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學科內容特點從多方面優化課堂教學,增強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最重要在此過程中養成良好的法治觀念,自覺規范行為習慣。例如在學習《關愛他人》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現代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段視頻,即一位老人在過馬路時不小心跌倒了,而來來往往的人們沒有一位伸出援助之手,在此過程中老人也在嘗試自己站起來,最后還是一位身穿校服的學生將老人扶起并攙扶到馬路對面。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分析上述案例,圍繞“是否該扶起摔倒的老人?”主題。學生可以借用現實生活中常見的道德與法治現象,加深所學知識印象,最重要樹立正確品格,懂得在現實生活中關愛他人和幫助他人,樹立正確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傳統道德與法治學科以灌輸式教學為主,以致于學生在學習中會形成固定思維,長期以往還會消磨學生學習興趣。對此,教師應積極開展課后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道德與法治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以《法律為我們護航》一課為例,教師提出以下案例:李大爺和妻子共同生活近20余年,兩夫妻上有一位80多歲的父親,下有2個兒子和1個女兒,大兒子34歲,二兒子31歲,小女兒28歲。其中二兒子因盜竊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誰知不幸的,李大爺年初遭遇車禍去世,家庭矛盾也因大爺的去世隨之而來。李大爺妻子、兒子和女兒開始討論財產問題,此時教師就可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案例,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和綜合實踐能力。
3.結語
總之,隨著我國經濟水平大幅度提升和社會快速發展,教育領域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成長為多元發展的高質量人才。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學科,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作為課堂主體而參與教學活動的強烈愿望,深化對所學知識理解,實現預期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志云.淺析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途徑[J].學周刊,2018,No.373(25):55-56.
[2]鄧麗佳.淺析初中道德與法治如何應用于生活[J].考試周刊,2017(86):107-107.
[3]趙友明.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優化與研究[J].神州,2017(34):73-73.
[4]佚名.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J].東西南北:教育,2018(3):23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