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平
摘要:隨著近幾年來新課程改革的大力實施和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數學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科目,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意義重大,初中數學更是學生數學學習中承上啟下的階段,因此,廣大初中數學教師就要積極完善初中數學教學策略,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本文闡述了差別性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期望對廣大初中數學老師能夠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初中數學;差別性教學;實踐與思考;
受限于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既有知識經驗基礎和學習習慣等諸多因素差異,他們在數學學習中存在客觀的層次性和差別性。這主要體現在學生進行數學判斷和推理的過程中,能力較強的學生往往不用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就能獲取正確的答案;而那些能力有所欠缺的學生,則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甚至無法完成解答。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并正視學生的這一客觀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特點開展針對性的教學,從而確定符合全體學生成長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不但使學優生能得到更長遠的發展,也使“潛力生”獲得有效提高,促進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一、有序分組,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更快的發展
有序分組是開展差別化教學的首要基礎,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較,它更契合學生的個性特點與既有水平,使學生的主體性和獨立性得到保障,給不同的學生帶來更多直接參與和親身實踐的機會。在進行分組時,教師盡量避免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而應通過同質分組、異質分組和合作型分組等,促使學生獲得更快的發展。如在進行具有競爭性的數學學習活動時,可以采用同質分組的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爭強好勝的個性特征,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如在需要協同完成某個數學探究時,可以采用合作型分組,改善生生之間的關系,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等。在進行分組時,要注意避免硬性要求,分組要有一定的伸縮性,相信并理解每一個學生,合理尊重他們的自主意愿,從而為分組教學中的差別化教學創設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二、分層施教,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更好的張揚
在實施差別化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準確把握學生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究者這一心理特點,根據不同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式,使得他們都能從數學學習活動中感受到自身努力的價值,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發展。教師將學生的數學知識能力水平由高到低劃分為三個層次,在導入環節要求學生通過回憶舊知引入新知識,讓第三層次的學生來回答,夯實他們的知識基礎;在引領探究的過程中,可以凸顯第一層次學生的作用,在補充、完善、糾錯等過程中展現他們的思維品質……在面向全體學生的課堂教學中,使不同的學生都能擁有自我展現的舞臺,獲得個性的張揚。
如在教學八年級下冊《菱形的判定》一課時,為了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全體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展現自己的思維成果,教師設計了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層次性的問題:①判斷真假: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②說出該命題的逆命題;③判定逆命題的真假。第一個問題讓學力水平較低的學生回答,第二個問題則讓具有一定學力水平的學生回答,最后一個問題留給學有余力的學生來思考。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適當的點撥,同時組織學生開展彼此質疑、互相補充,讓他們在大膽地猜想、細致地類比中,主動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老師和同伴面前獲得展現的機會。
三、區別練習,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更足的驅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任務或問題相結合。在任務的驅動下,充分激活和維系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促使他們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體系。在差別化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客觀差異,采取有針對性的練習形式和有層次性的練習內容,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究中練習、在練習中深化,從而讓不同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的練習欲望,形成一個感知、心智和情感活動的良性循環。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特點,設計一些自主性的練習內容,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來選擇性地去完成練習內容,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優生能夠“吃得飽”,讓“潛力生”也能“吃得好”。
四、有效評價,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更強的自信
在差別化教學中實施分層評價,突出評價的發展性功能,能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信心,解決單一評價中學生差異所造成的問題,是差別化教學有效實施的重要保證。評價并不是教學中的某一個孤立的環節,而應貫穿于整個差別化教學的過程之中,并與其他環節緊密聯系起來;要關注學生的個體類型(如自信型、自卑型、個性型、綜合型等),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要從二元化評價向多元化評價轉變,不能僅僅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唯一標準,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心理素質、行為習慣以及意識品質等。此外,教師還應加強學生之間的自評與互評,幫助學生互相了解、取長補短,打造一個寬松和諧、積極向上的差別化評價體系。
如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為每個學生建立“成長記錄袋”,將他們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的點滴表現記錄下來,對有進步的學生給予肯定和鼓勵,對退步明顯的學生則及時與他們一起分析原因,重新構建信心。在階段性測試中,教師可以將同一份試卷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基礎題為80分,另一部分拓展題為40分,并采取不同的計分方式:對學力水平較高的學生實際得分為100分-扣分,中等學生的實際得分為110分-扣分,而“潛力生”的實際得分為120分-扣分。這樣的計分方式對學優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促使他們敢于自我挑戰;對于“潛力生”則是適當地降低標準,激勵他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全力以赴。同時,教師要不定期地開展“自我總結會”,用自我評議和他人評議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成長歷程,逐步培養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決心。
差別性教學從教學實際與學生實情出發,有效地解決了學生個體發展與整體效率的問題,立足于課堂,及時地解決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遇到的困境,充分激活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和動力,讓學生擁有更大的進步空間,促進他們的數學學習長期可持續性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靜.初中數學中的差別性教學探究[J].中學生數理化(學研版),2014,11:93.
[2]蘇有錦.初中數學中的差別性教學探討[J].吉林教育,2014,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