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仁基
摘 要:物理屬于理科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版塊,其通常對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影響,是高中教學期間的一項重要課程。本文主要對高中物理教學中生態課堂的構建進行探討分析。
關鍵詞:高中物理;生態課堂;構建
對于物理學科而言,其通常與生活具有緊密的關系,具有科學性、實用性等優勢,在對學生具備的動手操作以及學習能力進行培育過程中具有顯著作用。但由于物理學科具備較強的理論性以及抽象性的特點,對于理性思維比較缺乏的高中生而言,通常無法對物理實現有效的學習。而高中物理構建生態課堂主要就是將教學的信息、主體、環境等當做完整的教學系統,構建和諧、持續發展、多樣的物理課堂。對于生態課堂而言,其更注重師生平等、學生主體、自然和諧,促成學生間的合作,強調學生的意識、需求、個性化發展,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與教學實現真正統一[1]。本文主要對生態課堂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構建進行探討,從而高中物理教學質量及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1.生態化問題情境的創設
對于高中生而言,其仍然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充滿好奇、樂學的情緒,教師通過創設生態化的問題情境,及關注學生的經驗及興趣需求,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問題情境的創設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自身的情感,而且還是學生的日常經驗得到有效激活。例如,教師在對章節“自由落體運動”開展教學的時,教師可以通過示范:選取兩個形態、大小均不相同的金屬片以及紙片,將其從相同的高度進行靜止下落,引導學生對實驗的結果進行猜測。在實驗的過程中,讓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結果是金屬片首先落至地面。此時,教師就可以提問:“為什么金屬片先于紙片落地?”學生就會回答:“因為紙片相比金屬片更輕?!敝螅處煂⒓埰喑尚〖垐F,重現演示給學生看,結果卻是紙團先于金屬片落地。教師又一次提問:“何種原因造成了兩種不同結果?”這種疑惑感就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就會將學生帶入帶情境中思考,之后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這種問題情境的創設,不僅能夠確保課堂氛圍的良好性,而且還可以使學生探究物理知識的興趣得以有效激發。
2.營造縱深發展空間
2.1教室延伸至生活
物理課堂雖然是將教師空間作為基礎的,但是并非只是局限于教室,課堂上的體驗也不是教師的演示實驗,而需要與課堂外相關系統保持聯系。例如,高中物理在實際教學中需注重物理與社會、科技、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開放性課堂的開展,通常要求教師按照學生的實際需求對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靈活調整。由于部分課外物理探究活動通常需較長時間以及一定空間,因此,教師則通過小組或者探究性活動、開放實驗室等方式,組織學生積極主動、自由的發揮[2]。在對課題“電能的輸送”開展教學時,教師首先組織學生對小型的火力發電廠進行參觀,親自到變電站實踐感受,以此強化學生對電能運輸的認識。然后,指導學生通過網絡平臺對火力發電廠的相關資料進行查詢,以獲取相關學習資源。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以及探究空間,而且還可以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物理學習中。
2.2書本拓展至社會
物理教學中,大部分知識都是通過文本的形式展示給學生,但是,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加以引導,促使學生從書本中走出來。學生只有通過自身所學的知識真正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時,才可以真正的理解物理,并真正的步入物理世界。例如,在開展“交變電流的產生”教學時,則可以布置給學生開放性的作業,如通過對生活材料的利用,制作相應的發電機模型,使用其點亮二極管使其發亮。該作業在書本上沒有現成的案例,從對發電機的結構進行設計,到找出材料,至發電機的組裝整個過程,都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每個學生在設計發電機的過程中均沒有確定的標準,只需要滿足電機原理即可。只有自制的發電機可以點亮二極管的時候,才算真正的掌握到有關內容。
3.高效開展生態課堂
所謂生態,就是指綠色環保、低碳節能、有益健康。以此來講,生態課堂就是教育的隱喻,其主要是指構建和諧幸福、輕松愉快、身心健康的課堂,并促使教學任務得以高質量的完成。因此,高中物理開展教學中,需確保教師與學生體驗的快樂、輕松,并促使其身心愉悅的開展教學。對于高中物理而言,實驗作為其重要部分,教師需對演示實驗進行精心的設計,并指導學生實施仔細觀察,與學生對實驗的過程及結果進行共同的分析及歸納,并對實驗教學的知識點進行總結[3]。例如,教師在開展“圓周運動的向心力”的教學時,通常是以一次性的塑料杯,實施“水流星”實驗,塑料杯通過一定的速度進行轉圈,杯子中的水在運動速度達到最高點的時候,仍不會灑落,但是,隨著速度的不斷降低,杯子中的水就會灑出。教師在完成實驗演示后,提問:“確保杯子中的水不灑,需符合什么條件,為什么?”這種方式就能夠激發出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其更加積極的對實驗原理進行探索。對于物理知識而言,由于其較為抽象,大多數知識點都無法有效理解,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時,需要指導學生構建相應的物理模型,例如,與光學相關的“點光源”模型;與電學有關的“點電荷”模型等。同時,教師需要鼓勵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把抽象且復雜的物理知識轉變為對應的模型,以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結束語:綜上所述,在對高中物理構建生態課堂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從生態學的角度開展課堂教學,并充分認識到生態化課堂的開展需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將學生作為起點,最終目的是促使學生在課堂上實現健康的成長。通過將教學的信息、主體、環境等當做完整的教學系統,構建和諧、持續發展、多樣的物理課堂,可以促使物理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1]陸光華.淺談高中物理生態課堂的理念與實踐[J].湖南中學物理,2018,33(02):19-21.
[2]楊成林.探究生態課堂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構建[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5,44(12):26.
[3]陸良榮.談高中物理生態課堂的構建[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4,43(09):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