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梅
摘要:在進行低年級寫話教學時,教師要研讀課標,把握教材,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抓住口語和書面語訓練的關鍵點,結合文本巧設情境,精心設計導寫策略,催生兒童思維。
關鍵詞:把握學情;巧構意境;設計策略;情趣盎然
低年級學生最反感的作業可能就是寫話。導致學生對寫話產生畏難情緒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師對課標解讀不夠、拔高寫話要求、追求固定模式等都是扼殺學生寫話自信心乃至興趣的原因。
我在最近一次市級教研活動中執教了部編教材二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七”中的看圖想象寫話《貓和老鼠》。我在教學中著力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展開想象,猜猜內容,寫寫故事,取得了預期效果。借此契機,我談談對部編教材寫話教學的點滴思考。
一、充分了解學生基礎,整體把握學情
學生寫話水平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過程。細細研讀部編一年級教材,我們發現,編者在課后練習中為兒童寫話訓練埋下了多處伏筆。練習中仿寫句子、讀寫訓練的內容占了不少篇幅。一年級上冊重在學生口頭語言訓練,引導學生把句子說完整,盡量說生動。一年級下冊開始引導學生認識句子,進行仿寫訓練。二年級上冊逐步引導學生從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過渡,要求學生寫稍微復雜一點的句子。例如,把“××是什么?”“××干什么?”“××怎么樣?”寫具體。二年級下冊的教材幫助學生完善結構、感悟句型。部編教材的編排將寫話訓練化整為零,由易到難,巧妙推進。學生經歷一年級的學習,有了一定的基礎,二年級開始學習寫話,不會再感到陌生,簡單訓練已是水到渠成。
二、巧妙構思圖畫意境,催生思維火花
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是知識進步的源泉。7歲左右的孩子,其形象思維發達,善于想象。二年級教材編排“看圖想象編故事”,重在利用這個思維優勢,引導學生留心觀察。教材創設了一些鮮活的情境,意在讓學生感受故事的趣味。這樣,孩子的想象力不僅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而且其思維的天賦與本能也會被發掘。在寫話的要求上,除了一些基本行文和格式規范,教材不做具體規定,學生能寫幾句就幾句,多少不限,自由寫。
解讀教材時,我進行了認真思考:《貓和老鼠》是個經典話題,假如從7歲小朋友的角度想,貓和老鼠之間會發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課文只有一幅插圖,我們必須采用一種手段或者創設一個情境,激活學生思維的火花,讓學生到更廣闊的視野中去篩選。于是我將文中一幅靜止的畫面一分為四,變成一組有情節變化的連環畫,一波三折,故事頓時跌宕起伏。
[圖畫一]巧設樂境,感受“趣”
教學伊始,我讓學生和屏幕上的老鼠一起觀看《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的動畫片,體驗小老鼠開心玩電腦、觀看動畫片的情形,并引導學生用:“一天,小老鼠_____。”用這樣的句式說一句話。學生有了切身體驗,自然感受到小老鼠觀看動畫片時的心理活動:開心快樂,津津有味。
[圖畫二]轉換鏡頭,秒變“哭”
小老鼠怎么突然哭了?我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讓播放的精彩動畫瞬間消失,屏幕留白,場景發生了大翻轉。“一石激起千層浪”,視覺、聽覺的沖擊不僅讓小老鼠大吃一驚,它傷心地哇哇大哭,也激起學生的共鳴。學生們認真觀察:此時的小老鼠身體往后一倒,嚇得臉都變色了,淚水直往下流……透過人物的動作、表情、神態,學生可以猜測到小老鼠的內心活動。
[圖畫三]自由猜測,辨其因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生們積極發言,思維無拘無束地自由馳騁。通過獨立思考、合作討論、演一演、說一說,學生把看到、聽到、想到的畫面進行了生動的描述,小老鼠和貓的故事變得生動形象。有學生說:“可能是家里人突然出現,不讓他玩,嚇得……”有學生說:“電腦突然死機了,氣得……”有學生說:“可能停電了,傷心地……”在創設的情境中,學生放開膽量,把想說的話都表達出來。事實告訴我們:孩子的想象空間無比寬廣。
[圖畫四]故事發展,趣無盡
答案揭曉:原來,屏幕上出現了一只貓。接下來,圖中的小老鼠和貓之間又會發生怎樣有趣的故事?孩子經歷了起初的課堂學習后,由開始有點不會說,到后來大膽說,愿意寫。學習的動力來自于哪里呢?就來自于“說”的興趣、交流的興趣、發現的興趣,這樣就有了寫的興趣。在這一無壓力的訓練流程下,孩子們不需要苦思冥想,絞盡腦汁,就愿意把這四幅畫面連起來寫一寫,于是,一個個想象奇特、構思新穎、生動活潑的故事展現在我們眼前。四幅圖畫看似獨立,其實是一個故事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果的連續繪本,它能催生兒童思維,激發學生的“驅動感”。
三、精心設計導寫策略,目標有效達成
對于低年級寫話教學,教師既要用寬容和欣賞的心態評價學生的寫話內容,珍視童真童趣,又要重視學生寫話中的語言質量問題,指導學生解決“怎么寫”和“怎么寫得更好”的問題。我降低難度,多角度全方位地開展書面語表達能力訓練,使學生在低起點、緩起步的導學策略中不知不覺練好表達的基本功。
“我筆抒我心。”孩子的語言是靈動的,教師的導學策略應以學生語言發展的特點為參照,以促進學生書面語表達能力的發展為主導,讓學生經歷一個“由意到言,由言到文”的心理過程,如此,教學方能如扶梯上墻,步步穩妥。反觀本節寫話課的教學,自己深感慶幸——教師只要能真正遵循孩子們的認知發展規律,將聽說讀寫訓練巧妙滲透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貌似難啃的“硬骨頭”——寫話教學就會事半功倍。
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說過:“模仿是學習的必經之路。”孩子們能在模仿中潛移默化地完成自己的語言積累。模仿什么?課文是學生學習表達的最好素材,我們要善于挖掘教材,善于捕捉課文中各種有價值的句型,精心設計,指導學生反復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一類句式的特點。低年級學生不但要熟讀、背誦課文,還要對文中的重點句段進行學習,達到熟練應用的地步。
在學生潛移默化地積累到不少素材,如優美的詞語、優秀的描寫手法等之后,我就布置句、段的練筆,使學生的寫作水平不斷提高。在不斷的練習過程中,學生慢慢地樂于寫作,于是也就時時處處留心觀察周圍的一事一物。部編教材中的練筆訓練,有的緊扣文章的內容,有的是文章內容的延伸。對此,教師可以做種種設計,讓小練筆既有助于學生鞏固語言方面的知識點,又能相機進行書面表達訓練。如在學習了一年級下冊的《春夏秋冬》之后,我們可以把孩子們帶到大自然的懷抱,讓他們沐浴陽光,讓他們呼吸新鮮的空氣,讓他們與蜜蜂齊飛,讓他們與蝴蝶共舞。回來后,孩子們便自然吟出平時積累的詞語:“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柳綠花紅鶯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叮咚,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如果再讓學生寫幾句與主題相關的語句,學生只要稍作改動,就能形成順暢的語段。這種練習耗時少,效率高,這是平時千錘百煉、自然而然達成的結果。“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經常性的小練筆,能收到大面積提高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奇效。
簡簡單單教寫話,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在低年級段寫話教學中,教師若能結合文本,巧設情境,合理訓練,我們的學生就會思緒飛揚,課堂就會生動有趣,學生就能成為“‘聽說讀寫書五項全能”的學生,這也是語文教學永遠追尋的根。
參考文獻:
[1]劉永萍,陳玉蕓.“誦讀經典 快樂成長”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初探[J].學周刊,2011(3).
[2]席麗新.創設情境 注重訓練 有效生成: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談[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文科專輯)[C],2006.
(責任編輯:韓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