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亮莉
摘要:微信不僅帶來一種新的社交方式,新的交流體驗,更帶來一種新的新聞傳播模式,微信公號提供了一個與特定群體溝通交流的平臺。本文將從微信的兩部分,朋友圈和公眾號切入,采用文獻資料法、對比分析法、參與觀察法對所要研究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個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融合態勢,探討私人事件公域化,及其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我們該如何界定私域與公域,著力探討朋友圈公共領域的轉向及日漸模糊的公域和私域界限會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什么影響。
關鍵詞:公共空間;公共領域;私人領域;朋友圈;微信公號
微信作為一種新型網絡人際傳播工具已經滲透到公眾生活的各個角落,成為公眾與外界溝通的重要途徑,網絡時代數字化的生活方式讓人們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表達空間和意見傳播。在微信語域中,大量無關緊要的的私人話題被編入公共話語空間,并會引起公眾廣泛而熱烈的討論。微信和微信公眾號作為一種新的信息傳播方式方式,深刻地影響并改變著社會的傳播生態,極大地拓展著公共領域的邊界。
一、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概念界定
私人空間一般認為是每個人獨享的不被任何人了解的角落空間。那何為公共空間,這個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本文特指廣義上的虛擬網絡公共空間,就朋友圈而言,關于此問題,學界觀點如下,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政治與法律研究所副研究員韓偉認為,一般情況下,只有認識的、熟悉的親朋好友才能添加朋友圈,并看到朋友圈內容,所以朋友圈具有一定的私人屬性。但由于近來微信飛速發展、弱連接關系增多,朋友圈大大泛化,再加上朋友圈內容也存在被隨時轉發的可能并且聊天記錄會被放到網絡上,故它又區別于完全的、絕對的私人領域,帶有一定的公共性,私人事務很容易上升為公共熱點事件。
二、私人領域的公共化轉向
(一)個人空間向公共空間的滲透
1.原因
(1)新媒介創造新場景
微信朋友圈內匯集了不同性別、性取向、職業、身份等的人,自動交互形成了一種互動性強的開放式情境空間。用戶在這個平臺上,通過創建微信群,與好友組成數個虛擬社區,討論最新的熱點話題等其他新近發生的熱門事件,形成一個熱門話題的討論集聚地,各種的思想觀點在這里交鋒,這個新場景新情境,為個人空間向公共空間滲透創造了物質條件。
(2)開放的個人空間
朋友圈除了家人朋友,更多的是弱關系鏈接,是由許多社會關系組建而成的,如工作上的往來,生活中普通朋友之間,它仍是一個屬于自我的場域,這種氛圍和環境會讓人產生自我表露的動機,所以微信的主要屬性還是以社交為主,而其開放性體現在其好友多以弱連接為主,而在弱連接之下,私人空間的開放性增強。公共空間在不斷擴展,其邊界在不斷延伸,任何人的言論所產生的影響力使得事件不斷發生新的轉向,逐步逼近事件的真相。
2.影響與對策分析:社交性逐步讓位于公共性
社交是人的基本需要,從認知上的信息獲得與傳遞、到情感上的理解與需要、再到態度上的認同和接納,高質量的社交對人發展是十分有益的。一方面可以通過微信點贊、轉發、評論,同時我們的注意力和精力也被過度剝奪。另一方面,微信生于社交,可它的公共屬性越來越強。這種新生媒介不斷塑造著人們的交際生態,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模式。如果個人空間合理化地向公共空間過渡,則有利于強化輿論效應。所以,要維護好個人空間與公共空間之間的均衡態勢非常重要,這會為公共議題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發達的互聯網技術助力打破了公共與私人之間的二元對立界限的情況,傳統的法律規則并不適用于現代的信息技術產品。無法界定則無法做出判斷,普通民眾合法的權益便不能得到保障,嚴重影響社會安定。
(二)微信朋友圈公共領域轉向
朋友圈目前已呈現向公共領域轉向的條件,對其的探討是非常必要的。參與主體、議題和信息表達的公共性基本構成朋友圈中形成公共領域的條件。另外,朋友圈中公共領域的成形并不指向其性質的轉變,而是強調公共信息空間的被創造。
朋友圈中的公共領域還處于初生長階段,朋友圈也很難完全私人化,同樣很難完全公共化,因為微信整體的生態就是偏向私密化,它的社交屬性還是占主導地位,并且就平臺整體而言,仍是圈子化的社交網絡,人們每天仍大量使用微信,與朋友家人保持必要的聯系。
(三)微信自媒體公眾號公域屬性
新媒體發展帶來的改變,從某種角度而言,也是新媒體賦予的權力。”眾多自媒體人依據微信的傳播優勢,通過“一對多”的傳播方式來傳達自己的觀點見解,并與訂閱者建構起“一對一”的針對性強的交流,媒體人的自我話語權隨著媒介的豐富不斷得到解放,公號與其訂閱者建立起較為深入的聯系,訂閱者會在底下評論,留言、打賞,他們會定時或不定時的互動交流,微信的打賞功能一定程度上更是擴大了自媒體人的表達空間,話題可探討的深度也不斷增加。
三、結語
微信最初的定位并非媒體屬性,其根本性質是一種社交方式。但微信公眾賬號的出現形成了私密性與公共性交織的新型空間,相比于微博上開放性強的眾聲喧嘩,公共事件在微信平臺上的討論和參與可以來得更加積極、更加直接、更加清晰且更具深度。
參考文獻:
[1]蔣琳.釋放與共治:微信空間中的表達自由[J].湖北社會科學,2017(03):188-193.
[2]范婕.中國當代傳媒文化問題研究——公域入侵私域[J].商,2016(2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