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福文
【摘? ? 要】針對學科知識特性明確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是當前素質教育教學體制改革下對于各階段各學科教學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所以本文中為了提升初中美術教學質量,我將從當前初中美術教學實踐出發,探究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核,并提出幾點可行性教學建議。
【關鍵詞】初中美術? 核心素養? 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6.178
當前我國的素質教育教學體制改革在如火如荼地開展,為各階段各學科的實際教學帶來了“改革的春風”。一方面,新課程的改革,結合時代潮流,針對當前教育發展的需求,有計劃性的實現了教材內容的革新,增加新內容,刪除“落伍”知識點,同時一定程度上調整內容順序,讓知識輸出更加貼合學生的需求,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另一方面,素質教育教學體制下,針對新時期學生身心發展的新趨勢,提出了一系列的新型教育理念,如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培養學生學習自主性等,并且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也形成了探究式教學、啟發式教學等一系列的新型教學模式,為提高各學科的教學效率和質量提供了新途徑。而在我看來,不論是內容上的創新還是教學模式上的改革,最終的目的都是圍繞著“素質”這兩個字,即以學科知識為載體,有計劃、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構建學生與學科知識相對應的專業能力,從而為未來一步步實現更深層次的素養培養、能力構建奠定基礎。
從初中階段的課程設置來看,美術一直是其中的一門常備課程,同時也是一門受重視程度欠缺的課程。這和美術不屬于中考考試科目有著直接的關系,但從素質教育的角度來看,美術對于學生的重要性不可忽略。尤其是素質教育教學體制下,我們倡導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養,而音體美這三門學科基本就是義務教育階段開展美育工作的主要載體,屬于“根正苗紅”的素質類學科。因為美術完全是屬于藝術類學科,在陶冶學生心靈、豐富學生思維、塑造學生情感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也就更加契合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個性、塑造學生健康三觀和人格的目標。所以本文中我就以初中美術為教學案例,結合素質教育所提出的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基本教學要求,談談如何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一、以視覺為主,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
對于初中美術教學來說,我們最直觀的教學形式就是美術作品的鑒賞。包括觀察和理解兩個方面。畢竟對于絕大多數的初中生來說,在專業的美術作品鑒賞方面缺乏經驗,也缺乏技巧性。所以我們要先從最淺層的視覺觀察入手,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
首先,在美術課堂上我們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在我看來,所謂的觀察能力就是學生在看美術作品時能夠明確的看出其組成內容,并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從直觀的視覺感受上得到畫作所表達的情感和主題。所以我們在美術教學過程中,通常習慣于先讓學生進行自主的欣賞,然后自主闡述自己在觀賞美術作品時的直觀觀賞感受等。從最基礎的視覺感受中鍛煉學生的視覺敏銳度,進而為實現視覺的具象到思維的抽象轉化奠定基礎。
其次,在美術作品鑒賞過程中,我認為要給予學生最大限度的思維自由。藝術是純主觀性的內容,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學生因為自己人生際遇或者性格的不同,對于同一美術作品往往具備不同的鑒賞角度,獲得不同的直觀鑒賞體驗,這一過程是體現個性的過程,也是培養思維個性的過程。給予學生思維上的自由,并鼓勵學生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察體驗和感受,才能逐步使學生形成個性化審美,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
二、內容分析,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
對于藝術類學科教學來說,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在我看來是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關鍵點。而藝術審美能力的培養,是在藝術鑒賞的基礎上更深層次的思維感知,依靠初中生的自主體驗無法完成,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
首先,在美術課堂上我們要結合藝術作品去探尋“背后的故事”,藝術類作品的形成是作者主觀情感的表達,而作者的主觀情感往往受到自身際遇、生活環境、文化氛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所以在美術鑒賞過程中,我們要結合自身的專業知識素養引導學生更深層次的深入作品,如探究藝術作品作者的風格、個性,探究畫作年代的社會背景等等,讓學生在作品鑒賞過程中,構建起和作者靈魂對話的橋梁,逐步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
其次,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我們還要借助美術作品去培養學生的感性思維能力,讓學生具備想象和聯想的能力等。因為對于初中生來說,最珍貴的是想象力,但隨著社會閱歷的加深,大部分學生的想象力會被現實逐漸消磨,天真爛漫的狀態不在,進而導致感性思維遲鈍,在藝術審美方面也就缺乏了“靈性”。所以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通過作品的鑒賞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實現思維的自由拓展,從而一步步喚醒學生的感性思維能夠,去構建情景,去共情。
三、引導學生實踐探索,培養學生的藝術表達能力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正處在身心的快速成長時期,所以此時期內學生往往思維更加敏感,情緒波動性也就加大,進而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而藝術表現美,也傳播美,在陶冶學生情操,洗滌心靈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有目的的引導學生從藝術審美到藝術表達的轉變,從而幫助學生構建健康的內心。
首先,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我們要不拘泥于課堂教學形式,適當的引導學生展開實踐活動。對于初中生來說本身學習壓力相對較大,而美術不屬于考試型學科,所以在課程內容安排方面相對自由。作為教師我們可以適當的帶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戶外寫生、參觀美術作品展覽等等,在開闊學生眼界的同時,激發學生的藝術表達欲望。
其次,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可以積極主動的引導學生進行藝術表達。大部分初中生不具備美術功底,所以在美術實踐過程中我們可以選擇較為大眾化的方式,如利用橡皮泥制作美術作品、剪紙、畫漫畫等等,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藝術實踐選擇,激發學生的藝術表達興趣,同時在主動表達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實現情感的宣泄和心理的調節。
綜上所述,初中階段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意識和能力,所以教師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也就尤為重要。作為教師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結合素質教育所提出的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通過思維引導、啟發等方式,逐步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審美等能力,真正讓美術學科在培養學生素質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